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雨前茶“,一種不可不知道的茶

中國的農曆是每隔15天為一節氣,大約3月5日左右是“驚蟄”,3月20日左右是“春分”,4月5日左右是“清明”,4月20日左右是“穀雨”,5月5日左右是“立夏”。

古老的農業生產一向來以節氣為農事安排的指導。茶葉生產也是一樣,早發品種往往在“驚蟄”和“春分”時開始萌芽,“清明”前就可採茶。明前茶由於芽葉細嫩,香氣物質和滋味物質含量豐富,因此品質非常好。但由於清明前氣溫普遍較低,發芽數量有限,生長速度較慢,能達到採摘標準的產量很少,物以稀為貴,明前茶就更顯珍貴了。

古時貢茶求早求珍,於是把春茶劃分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種。

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之為社日。按干支排列計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後的41天至50天之間,大約在“春分”時節(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這種春分時節採制的茶葉更加細嫩和珍貴。我國唐代每年要求在清明日運至長安的紫筍貢茶,就應該是屬“社前茶”了。

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在湖州長興採制的顧渚紫筍茶,就是用快馬日夜兼程運到長安(今西安),少說也得十天半個月。因此,每年皇宮“清明宴”上所用的紫筍貢茶必定是“春分”時節特早萌芽而採制的茶葉。

火前,即明前,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做飯,故稱“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實際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達杭州龍井觀看龍井茶採制時,曾作詩《觀採茶作歌》,有詩句雲“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採制的龍井茶品質最好,過早採制太嫩,過遲採制太老。

雨前,即穀雨前,即4月5日以後至4月20日左右採制的茶葉稱雨前茶。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於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採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這對江浙一帶普通的炒青綠茶來說,清明後,穀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採制春茶的季節。

茶具

茶文化專家表示,在江南茶區,經過漫長的冬季,茶樹體內的養分得到充分積累,加上初春氣溫低,茶樹生長速度緩慢,此時的芽質比較好。

明前茶氨基酸的含量相對後期的茶更高,而具有苦澀味的茶多酚相對較低,這時的茶葉口感香而味醇。再者清明前茶較少受到農藥污染,特別是早起的春茶,更是一年中綠茶品質最佳的,因此諸多明前採制的高檔茶葉特別受到茶友的青睞。

如何辨別明前茶的真假時,大有講究。倘若是在清明前的,是明前茶肯定沒錯了,只是不一定是西湖區產的明前龍井,就價格而言,西湖區要高出很多。龍井有早晚之分,以前只有春芽才做龍井,採摘期從清明前一直到穀雨,只采一季,5月1日結束了,夏秋茶是不做龍井的。

現代的“西湖龍井”每個春季分4次採摘,清明前采的頭茶稱為“明前茶”,其嫩芽像蓮心,所以也稱“蓮心”,按特級“龍井”的標準,0.5千克炒制出來的“蓮心”至少有6萬左右的嫩芽。

穀雨前採摘的叫“雨前茶”,又稱“二春茶”。

立夏之際的叫“三春茶”,此時茶芽發育較大,附葉兩瓣,形似雀舌,所以又叫“雀舌”。

“三春茶”采過之後一個月再采叫“回春茶”,這時茶的葉子已成片,並附帶茶梗,所以也叫“梗片”,其品質已不如前三種。

由此看來,採摘的時間不同,茶質也就不同,當然在價位上也有很大區別。難怪很多茶商在“明前”、“雨前”上大做文章。這是茶客要醒目的地方。

以前從沒喝過的人基本上很難辨別,經常喝的人還能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