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質”這個名詞,一般籠統的解釋是聲音的品質。但是,在音響技術中它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
1、聲音的音高,即音訊的強度和幅度;
2、聲音的音調,即音訊的頻率或每秒變化的次數;
3、聲音的音色,即音訊泛音或諧波成分。評判某音訊產品的音質好壞,主要是衡量聲音的上述三方面是否達到一定的水準。臺灣著名的音響大師劉漢盛曾經給廣大的入門發燒友寫過一篇《耳聽為憑,什麼才是好聲?》的文章,通過他自己20多年“閱機無數”的經驗指出:雖然每個人的聽音口味會有很大的不同,但只要掌握了以下“三錯三對”的6字要訣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聆聽感受購買音響,而不必在乎別人雜七雜八的建議。
一、聲音尖銳的就是錯
小提琴的聲音聽起來會尖銳刺耳嗎?不管你有沒有聽小提琴演奏的經驗,我要告訴你,—定不會。不信的話你可以到飯店裡的餐廳,聽聽那裡經常有的小提琴、鋼琴、大提琴演奏,看它們會不會刺耳?我保證不會。人聲會刺耳嗎?絕對不會!可是,為什麼店家放起女高音或男高音就會有撕裂耳朵的感覺?那就是失真了嘛!人聲那麼的渾厚那麼的美,怎麼可能會刺耳呢?不必管別人怎麼說,只要人聲會刺耳就不對。人聲與小提琴不能刺耳,其他大提琴、長笛、木管銅管等會刺耳嗎?當然也不會!所以,你要大聲有自信的說:不對不對,它們太刺耳!
二、聲音縮縮的就是錯
“縮縮的”可以用閩南話來講,換句話說,聲音放不開,老是擠成一團,不夠開寬廣,這些都是聲音縮縮的表現。如果你去音樂廳聽演奏會,樂團演奏的聲音縮在舞臺裡面傳不出來,這樣的音樂廳設計對嗎?當然不對!同樣的道理,音響的喇叭與擴大機的功能就是要將音樂送到房間每一個角落。如果你聽到的聲音就縮在喇叭裡面傳不出來,或者聲音老是擠在二支喇叭裡面放不開,不必懷疑,肯定有問題。有問題的聲音當然不買。
三、只要聲音死死的就是錯
你聽過有誰演奏音樂要死不活的、沒有活力嗎?如果真的有這種演奏家或樂團,也不可能有唱片公司會邀請他們去錄音。能夠錄音的人所演奏出來的音樂一定是充滿活力、充滿生命的。不論他是在彈慢板,或者他們正小聲的在合奏,音樂裡一定是充滿力度和張力的,音樂裡一定會有活躍的脈動而不是死氣沉沉的。如果你聽到的聲音一直感到活潑不起來,死死的,那麼,這樣的音響一定不要買,他們一定是哪裡出了問題。你有權力買到聲音充滿活生感的、聽起來舒服的音響器材。至於為什麼聲音會死死的?你不必為這個傷腦筋,將這些問題留給店家去研究就好了。
四、只要聲音甜甜的就是對
聲音甜甜的?象紅豆湯或綠豆湯一樣甜嗎?象霜淇淋一樣甜嗎?當然不是!所謂聲音甜甜的專指弦樂,就是那種聽起來水水的有光澤的那種啦!相對於甜甜的,如果你聽到的聲音是澀澀的、幹幹的,那又錯了。其實人聲也是一樣,如果聽起來幹幹的破破的,那絕對不要買。
五、只要聲音飽飽的就是對
聲音瘦瘦的表示中頻段與低頻段的量感不夠,所以失去平衡。就好象瘦竹竿般,這是錯的。真正好的聲音應該是飽滿的,中氣十足的。無論是中頻或低頻都要結實飽滿,而不是虛虛瘦瘦的。如果聲音瘦瘦的那也表示聲音很單薄,聽不到很多應該有的細節或泛音堂音。總之,無論什麼樂器,他們所發出來的聲音都要象一
個人吃得飽飽的(當然不是腦滿腸肥那種)很健康的樣子才對。
六、只要聲音松松的就是對
緊緊的聲音聽久了會讓人緊張,松松的聲音聽久了能讓人放鬆。真正好的聲音應該是松鬆軟軟中又帶有活力的。請注意,我所說的松松的不是象海綿那種多孔狀的松松的。而是象彈簧那樣會慢慢彈上彈下那種松。如果聲音硬硬的沒有彈性或松得沒有力量也都是不對的。
只要你能記得上面我所說的三錯三對口訣,不論走到哪裡,隨便聽什麼CD,你都能夠充滿自信的告訴自己:這種聲音不對,我要選別的。就這樣,你不必去找專家,也不必羡慕別人的金耳朵。事實上,您自己就是以音樂表現為准、以耳聽為憑的專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