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薄片是安化黑茶薄片的一種,產于安化縣渠江鎮一帶,形狀多樣,呈薄片狀。古有“一斤八十枚”之說,按現在的計量工具稱量為“一斤五十枚”。該茶片是用上好黑毛茶發酵之後緊壓成形狀不一的薄片狀,而通稱“薄片”。
相傳漢代名臣張良好茶,謝官後,先雲遊天下,後帶領眾徒弟在位於雪峰山余脈的安化渠江神吉山張家沖隱居修道,因留戀這裡的奇山異水,便定居于神仙屋場,並興修廟宇、道家學堂各一座(現尚在渠江鎮紙槽村神吉組留有神仙屋場、道家學堂及廟宇遺址)。
其時,張良看到山下各處瘟疫肆虐,生靈塗炭,十室九空,便用渠江神吉山的茶葉提煉成多種形狀的茶片——後稱薄片救治鄉民。從此渠江茶名聲大振,更因薄片方便攜帶和長時間收藏,百姓皆做此茶,常飲終生無疾。
漢代末期地方官員將渠江茶定為皇家貢茶,“渠江薄片”簡稱“皇家薄片”由此得名而名聲大振。唐代時,地方官員把渠江薄片獻上朝庭,皇上飲後龍顏大悅,遂賜“渠江薄片”之名。
渠江,就是現在安化縣的渠江鎮,“其色如鐵”的“渠江薄片”茶就是勤勞智慧的安化人民製作出來的早期安化黑茶。
渠江薄片黑茶享譽千年歷史之久,古今多部文獻和書籍中均有記載,最早可追溯至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二年(935年)毛文錫所著《茶譜》,文中有載:“潭邵之間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鐵,芳香異常,烹之無滓也。”又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據宋代吳淑的《茶賦》所述:“夫其滌煩療渴,換骨輕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則渠江薄片,西山白露,雲垂綠腳,香浮碧乳……”。可見,渠江皇家薄片宋時已被列為全國茶苑中的名品。據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巨著《本草綱目》記載:“昔賢所稱,大約謂唐人尚茶,茶品益眾,有渠江之薄片,會稽之日鑄,皆產茶有名者”。時至今日,陳宗懋主編的《中國茶經》、施海根主編的《中國名茶圖譜》、阮浩耕主編的《中國名茶品鑒》都對渠江薄片作了詳盡的記載。
時至近代,渠江薄片製作工藝瀕臨失傳,經湖南省渠江鎮黨委和政府多方努力招商引資外地企業入駐,組織大批科技人員精心研製,查閱大量史料,經過上千次的實驗,才使這個有著千年美譽的茶品才得以傳承。渠江薄片黑茶是安化黑茶之宗祖,是現代社會茶飲之珍品。
“黑茶只有安化有,薄片只有渠江有!”這句話含義深遠,一句話道出了安化黑茶和渠江薄片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