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近兩年買過筆記型電腦、新款安卓手機、高端桌上型電腦,那麼對USB Type-C介面一定不陌生。關於這個像蘋果Lightning介面一樣可以正反隨心插入的新一代通用介面,大多數人知道它是Type-C介面,然而除了充電,平時能用到它的機會並不算多。這是為什麼呢?
或許是因為不少用戶對這個新一代通用介面並不夠瞭解,比如看上去明明一樣的介面有的速率僅有5Gbps,而有的卻高達40Gbps,令人迷惑;也有可能是因為目前來看傳統的USB Type-A及Micro USB介面對於日常使用而言還比較夠用,況且Type-C介面的U盤等常用設備並不算普及……但好好的一個新介面,你忍心任由它在你的愛機上長期享受“吃灰”待遇嗎?下面就來好好認識一下目前已經並不少見的Type-C介面,並好好看看有什麼設備可以讓它發揮應有的作用吧!
通用介面之爭:這是USB時代
在談USB Type-C前,我們不妨先來回顧一下USB介面“一統天下”的歷程。
在個人PC發展的早期,那時候的電腦大多通過序列介面和平行介面與外部設備交換資料。但問題是,這些介面的傳輸速率都比較低,有時這些介面甚至還不能同時運行,而隨著處理器速度的快速提升,電腦與外部設備之間的介面資料傳輸速度也需要逐步提高,不然就會成為電腦發展的瓶頸。此外,外部設備的傳輸介面也不盡相同,如印表機需要用並口、數據機要使用串口、滑鼠鍵盤要接PS/2口等等。數量繁多的介面種類,甚至還要安裝驅動才能正常使用,都容易受到用戶的詬病。於是乎,隨著PC硬體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需要一種適用性廣、傳送速率快、軟體配置簡單的外部介面,這就促成了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序列匯流排)介面的誕生。
1994年,一個由英特爾、微軟、IBM、NEC、Compaq、DEC、Nortel等公司為成員組成的USB開發者論壇(USB-IF)正式成立,不久之後,蘋果iMac G3大膽啟用USB取代傳統介面。—這一舉動與大膽採用全Type-C形態介面的2016款MacBook Pro一樣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此處暫且按下不表。不論如何,從九十年代末期開始,USB介面成為具有絕對優勢的通用介面已基本成為定局。
USB為了滿足不同設備的使用需求其又分為Type-A(如我們電腦端常見的USB 3.0及USB 2.0)、Type-B(“方口”、主要應用於印表機等設備),介面上除了標準形態外還推出了Micro和Mini形態(主要應用於手機、平板等小尺寸設備),而USB的標準從1.0至2.0、3.0,再到最新的3.1,介面、標準種類太多,日常使用依然還會有些困擾。例如:USB 2.0和USB 3.0之間的Type A介面可以通用,但是Micro和mini介面卻完全不同用,使用起來難免讓人混淆,USB作為通用介面但在介面形態方面遠沒有統一。
到了速度更快的USB 3.1標準問世後,隨著大家對移動設備使用頻率的增高、設備間資料交換的需求不斷增多,設計一個能夠統一移動設備和PC等設備的介面就成了廣大使用者們翹首以盼的事情。因此,USB官方組織USB-IF即時推出了USB Type-C的介面形態,其主要特徵便是可以正反“盲插”,不像傳統USB介面一樣需要特別採用防呆設計。首款採用USB Type-C介面的設備便是諾基亞N1平板電腦,只不過它依舊是USB 2.0速率。在設計上,USB Type-C的優勢可謂數不勝數,首先它支持正反兩面插拔,不區分正反面,而且體積小巧,最高可承載10Gb/s的資料傳輸速度、同時還可承載100W的電力傳輸(且支援雙向電力傳輸)、甚至還能用於視頻傳輸,功能性比以往的USB標準更加豐富。從長遠來看,USB Type-C共有24個的觸點,遠超出現有USB 2.0、USB 3.0標準的4個和9個,因此USB Type-C通過轉接等形式相容舊標準並不難。Type-C雖然在目前適配性在適配性方面還顯得不夠寬泛,但隨著採用Type-C介面的設備數量、種類逐漸增多,它的優勢也就自然而然能體現出來。
Type-C介面(8.3mm×2.5mm)與蘋果Lightning介面(6.7mm×1.5mm)、傳統的USB Type-A介面(12mm×4.4mm)對比,體積雖不是最小的但仍十分迷你。
雖然基於技術和市場等原因,曾經也有不少廠商沒有使用標準的USB介面,而採用自己設定的一套介面規範(比如早年諾基亞、索愛、三星等手機廠商採用的專用資料介面),但如今也只有蘋果還在堅持這樣做下去,出於MFi授權利潤及“生態”需求等原因在手機端固守Lightning介面。其它手機廠商早在幾年前便已經全部投入Micro USB的懷抱,目前正基本上向Type-C轉變。但直到在約兩年前,英特爾與蘋果力推的雷電(Thunderbolt)介面依然還有過成為新一代通用介面的願景。雷電介面當時在功能和性能上雖然比要比USB 3.1更強,但無奈定位、成本太高,普及程度遠不及USB—畢竟USB經歷了1.0、2.0、3.0三個大的反覆運算,其設備積累、使用者習慣積累、成本等方面優勢可謂牢不可破。至此,mini DP形態的雷電介面敗下陣來也不足為怪了。
早在USB 2.0後就已經問世的OTG功能使得先天基於Linux的安卓手機、平板等設備可以外接手柄、快閃記憶體盤乃至印表機等設備,可玩性豐富多彩,而這一切都被Type-C繼承了下來。
Type-C:雷電與非雷電之分
雷電和USB一直是資料介面領域的“死對頭”,雙方曾為了誰是通用介面的未來標 准爭得你死我活。USB的制定是由上文提到的USB-IF組織(由英特爾、微軟、惠普等廠商共同發起)提出和制定的,而雷電3是由英特爾開發制定的(蘋果參與合作,前兩代雷電介面均應用於蘋果Mac系列電腦中),可能你已經發現:英特爾是其中共同的參與者,它在介面定制和規範方面有著至高的話語權。在恰逢USB Type-C推出之後,2015年,英特爾高級副總裁Kirk Skaugen正式宣佈,新一代介面標準雷電3將與USB Type-C統一埠(放棄原有的雷電介面形式而改用USB Type-C),相容USB 3.1標準。這意味著介面標準之爭告一段落,雷電實際上接納了USB提出的埠定義協議(儘管兩者傳輸方面的協議細節很可能有所不同),雷電3設備依然需要安裝一顆昂貴的專用授權晶片(來實現和USB的完全相容)—這也是目前各種雷電3設備售價偏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USB Type-C僅僅是雷電3的依附介面類別型,它們兩者看似外形相同,但雷電3完全能夠實現USB Type-C絕大部多數功能。如果順帶支援Type-C Power Deliver(PD)的最新規範,則可實現Type C全部功能,並且傳輸速率更高,能夠實現的內容也就更加豐富—基本上就是把一個PCIe ×4介面從機身內釋放到了機身外,其玩法之豐富不難想像。而且,所有支援雷電3的介面旁邊依舊擁有雷電的“閃電”標誌,方便大家進行區分。
Type-C Alt Mode已獲得DisplayPort和MHL支援,這意味這它可以“順便”取代視頻傳輸線。
雷電3的推出就是基於現有的USB 3.1 Type-C規範標準,而USB 3.1規範標準除了擁有Type C形態介面外,還支援Type-A等其它形態介面,而雷電3均為USB Type-C介面,因此雷電3肯定同時支持USB 3.1,但USB 3.1並不一定支持雷電3。接下來,我們來看看USB介面和雷電的最大傳輸速率。可能你已經發現,USB介面發展到最新的USB 3.1最高速率也僅有10Gbps,而雷電3最高速率卻有40Gbps,差距高達4倍。
早些時候蘋果力推的雷電(ThunderBolt 1/2)固然強大,但相比群眾基礎更好地USB乃至最新的USB Type-C而言它顯然不是一個革命性的通用介面,目前已經淪為小眾。
不過,由於USB Type-C介面小巧、支援雙向供電、支援視頻傳輸,這些都是USB Type-C的魅力所在。因此,目前的USB Type-C介面已經在形態上完成了絕對的統一,只不過從內部分為兩個種類。一類是具備雷電3、PD授權晶片的“高帥富”型—其100W的最高供電能力和最高40Gbps的傳輸速率及諸多豐富特性可謂傲視群雄,外接獨立顯卡等高端玩法非它莫屬,但由於成本較高,它一般見於高端筆記本、高端主機板上;而另一類則是最高僅支援USB 3.1速率的“接地氣”型Type-C—它在具備最高10Gbps傳輸速率的同時,也能輕鬆具備5V/3A(15W)以上電力供應能力,可以滿足大部分人的設備間資料交換及常見移動設備的電力供應需求。
Type-C引腳定義,雖然體積縮小了,但卻留了足以囊括前幾代USB介面功能的引腳,保證了相容性。
Type-C介面的最大供電功率可達到100瓦,在設備端“握手協定”説明下,可傳輸不同檔次電力以滿足手機到移動PC等各種需求。
真正大一統:從手機到電腦
目前,Type-C已經可以說“一統天下”—目前幾乎所有品牌新款筆記型電腦都喜歡搭載至少一個Type-C介面,最新款蘋果MacBook Pro上採用激進的全Type-C形式介面配置,而幾乎所有的新款安卓手機都搭載了Type-C介面。從蘋果MacBook Pro而言,激進的全Type-C形式介面配置符合其一貫作風,同時有引領行業進步和宣揚自身產品先進性的意味在裡面。對於大部分Windows平臺的筆記型電腦(包括部分桌上型電腦)而言,配備Type-C介面是一個成本不高,但立馬就能顯得與時俱進的做法;有些機型(例如MC評測室之前體驗過的戴爾XPS 13、雷蛇靈刃、華碩靈煥3等)甚至還搭配了高速的雷電3標準Type-C,這對於資深玩家而言無疑更有吸引力了。
雙方“結合”之後,可以說Type-C是雷電3的外在形式,雷電3是Type-C的高級形態,兩者相互補充後具備了“一統天下”的真正實力。
對於安卓手機而言,Type-C介面意味著一個更加成熟、快速的資料傳輸及供電體驗;在USB OTG等補充標準的幫助下,基於Linux的安卓系統在資料傳輸之餘也能與PC共用種類繁多的各種USB設備;而在修正了先前USB 3.0存在的信號干擾等問題之後,Type-C使得安卓手機在通用介面層面可以正式與PC“平起平坐”。
最後,我們為大家網羅了一些目前市面上呼聲較高的Type-C擴展設備;它們有的適用於手機,有的適用於包括Mac在內的個人電腦。買了新電腦不知道新介面怎麼玩?希望你能選到合適的擴展設備,別再讓Type-C介面“吃灰”了,讓已經到來的新一代高速通用介面“帶你飛”吧!
Type-C擴展設備推薦
閃迪至尊高速Type-C USB3.1雙介面OTG快閃記憶體盤 128GB
適用於:大部分新款安卓手機、所有帶Type-C介面的個人電腦
主要特點:高速交換資料
參考售價:285元
由於新MacBook Pro全部配備了USB Type-C型介面,因此我們以往的U盤就不能直接使用了,而且如果你需要經常需要交換資料,那麼這一款USB Type-C、Type A雙介面的U盤就再合適不過了。速度方面,它的傳輸速率最高可達150MB/s,比常規移動硬碟更好的這一表現基本可以滿足日常資料傳輸需求。雖然這款快閃記憶體盤有16GB等其它容量,考慮到目前各種檔的體積不斷增大,建議大家購買性能更好、容量更大的128GB版。
綠聯Type-C轉USB3.0轉接頭
適用於:大部分新款安卓手機、所有帶Type-C介面的個人電腦
主要特點:可隨身攜帶、方便筆記型電腦、手機接駁各種傳統USB設備
參考售價:15元
由於具備向下相容的屬性,USB Type-C介面對USB 3.0的相容十分容易做到且成本低廉。在新老介面更替的現在,這款Type-C轉USB 3.0轉接頭可以說非常實用。無論你用的是蘋果MacBook系列電腦,還是Windows電腦、安卓手機,這款轉接頭都可以免驅適配以便在這三種設備間快速地傳輸資料。由於體積差不多僅為一個硬幣大小,所以這款轉接頭可以放在電腦包或其它地方隨身攜帶,15元的售價也十分便宜。
CyberSLIM M2R 512GB移動硬碟
適用於:大部分新款安卓手機、所有帶Type-C介面的個人電腦(10Gbps以上介面更佳)
主要特點:高速交換資料
參考售價:1785元
三星旗下的T系列USB移動SSD深受不少玩家喜愛,用大於快閃記憶體盤但小於傳統移動硬碟的體積,帶來不低的容量及顯著的性能優勢。但受主控晶片限制,目前市面上的USB SSD移動硬碟基本都採用SATA協定而非速率更高的PCIe,因此相關產品的讀寫速度往往止步於500MB/s的水準。我國臺灣廠商CyberSLIM推出的這款M2R移動硬碟便打破了這一桎梏,通過內置兩塊M.2 SATA SSD組成Raid 0磁碟陣列,經由USB 3.1標準的Type C介面可實現800MB/s的讀寫速度,同時在體積方面依然保持一定優勢。
戴爾WD15 雷電3擴展塢
適用於:帶Type-C(雷電3標準)介面的Windows平臺電腦
主要特點:使桌面佈線更有條理、彌補主機自帶介面少的缺點
參考售價:950元
戴爾很早便已推出了擁有雷電3介面的筆記型電腦,因此戴爾也推出了USB-C/雷電3擴展設備。這款WD15擴展塢(自帶180W電源)的特色就是尺寸小巧,並且介面豐富,可以滿足大部分Windows筆記型電腦日常基本的使用需求。介面方面,戴爾WD15共擁有3個USB 3.0介面、2個USB 2.0介面、1個HDMI介面、1個VGA介面、1個迷你DP介面、1個千兆RJ-45網線介面、2個3.5mm音訊介面。最高支援4K視頻輸出,最多支援連接2台外置顯示器,同時它還可以提供給戴爾設備最高達130 W、非戴爾設備最高60W的供電。
奧睿科TCH1 Type-C轉換器
適用於:帶視頻輸出功能Type-C介面的個人電腦
主要特點:介面擴展、視頻輸出
參考售價:208元
奧睿科USB Type-C轉換器的特色就是採用了時尚的圓形設計,外殼為金屬材質,擁有多種顏色可選,外觀設計不錯。同時,它還擁有1個USB 3.0 A型介面、1個HDMI介面、2個USB Type-C介面,並支援雙向電力傳輸。日常使用方面,通過這款USB Type-C轉換器可以實現邊充電邊連接顯示器、U盤等設備,使用起來也非常靈活。不過,由於是採用USB 3.1 Gen 1協議,因此最高傳輸速率僅5Gb/s,雖不能完全發揮出雷電3的所有性能,不過好在也可以滿足日常的基本使用需求。
貝爾金雷電3擴展塢
適用於:帶Type-C(雷電3)介面的個人電腦
主要特點:高速交換資料、視頻輸出、使桌面佈線更有條理
參考售價:即將上市
蘋果官網友好的合作夥伴貝爾金也推出了雷電3的擴展塢,最高支援40Gbps速率傳輸,可完美發揮出雷電3的性能。該擴展塢的介面足夠豐富,共包含:2個雷電3介面、3個USB 3.0 A型介面、標準尺寸DP介面、2個3.5mm耳機介面、1個千兆RJ-45網線介面,同時還提供了額外的電源介面。這款雷電3介面的擴展塢可謂是介面齊全,基本上能夠滿足日常使用需求,同時我們注意到它提供了一個額外供電介面,它可以提供高達85W的電力傳輸,意味著我們只需連接次電源後只需將雷電3的連接線與蘋果MacBook Pro連接就能同時傳輸資料和電力,極大方便了日常使用。不過目前貝爾金這款擴展塢並未發售,開售日期和售價暫時未知。
綠巨能LJN-HC2011集線器
適用於:大部分新款安卓手機、所有帶Type-C介面的個人電腦
主要特點:高速交換資料
參考售價:199元
很多攝影愛好者對SD卡插槽情有獨鍾,因此可能也會有很多人想要選擇帶有SD卡插槽的USB C轉換器。這款集線器簡直就是為12英寸MacBook、新款MacBook Pro而生,除了常見的大小兩種存儲卡槽,此擴展塢還有4個介面,分別為USB Type-C介面、2個USB 3.0介面(供電能力最高為5V、3A)。這款集線器還支援PD反充電功能,因此筆記本原有的Type-C電源介面經由它可以在使用時為電腦供電。(無PD反充電功能的版本僅需99元)
雷蛇 戰核外置顯卡擴展塢
適用於:部分帶Type-C(雷電3標準)介面且支援eGPU的個人電腦
主要特點:外接獨立顯卡、高速交換資料
參考售價:4500元(海淘)
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未在中國大陸上市,目前海淘價格約為4500元左右,自帶四個USB 3.0和一個有線網路介面;除了完美相容自家旗下靈刃潛行版筆記本,還有不少玩家利用它搭配蘋果等其它品牌筆記本成功使用。從已知的測試來看,這款擴展塢對PD反充電、有線網路及獨立顯卡性能發揮等方面都有不錯表現,嫌你買的輕薄本遊戲性能欠佳且擴展介面太少?讓戰核外置顯卡擴展塢來幫忙吧。
艾客優品(AKiTiO) Node外置顯卡擴展塢
適用於:部分帶Type-C(雷電3標準)介面且支援eGPU的個人電腦
主要特點:外接獨立顯卡
參考售價:2499元
國內售價2499元,堪稱目前最便宜的雷電3顯卡擴展塢。AKiTiO(艾客優品)是一家台系廠商,旗下的Node雷電3擴展塢內置400W SFX電源為顯卡供電,背部除了雷電3介面之外無其它擴展介面。從MC評測室先前的測試來看,這款擴展塢的相容性也比較不錯,基本能夠發揮出雷電3及外接PCIe獨立顯卡應有的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