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week通信網訊 近日,華為內部媒體“華為人報”披露,今年10月15日,被稱為“華為心臟”的華為企業資料中心從深圳遷至東莞,短短2個多小時時間,就完成了華為主業務系統海量資料的切換。
至此,連續運行了14年的華為深圳企業資料中心結束了自己的使命,東莞松湖企業資料中心將支撐華為業務發展的大旗,肩負公司雲化、數位化轉型的新使命。
據稱,這次華為企業資料中心從深圳外遷東莞,是早就規劃好的方案。
2002年在深圳設立的華為企業資料中心,實現了華為發展初期分散的IT資源集中整合,是華為資訊時代第一代企業資料中心。它支撐著華為的業務從國內遍佈全球,服務170個國家與地區的17萬多華為人。
華為EDC切換執行總指揮劉明榮表示,隨著華為全球業務量越來越大,保障全球業務連續性運作,成為了IT運維最首要的責任。業務不中斷的要求越來越高,深圳EDC的局限性也愈加明顯,出現供電密度低、運維檢修難等問題。
據悉,十年來業務快速增長,深圳的華為企業資料中心供電利用率接近飽和,存儲已達80%,系統性能逐漸變慢。另外,深圳的華為企業資料中心開始進入後生命週期(EDC生命週期通常為12-15年),供電、製冷、消防等基礎設施進入耗損失效期,運作風險增大。
其實,華為這次企業資料中心搬遷從2013年就開始規劃了。2013年1月,基於未來的雲化、數位化趨勢,華為工作組提出了從“一主(深圳主資料中心)一備(南京異地容災中心)”向“兩地(新EDC所在地、南京)三中心(新EDC、同城雙活中心、異地容災中心)”架構方向演進的思路,給出了新建EDC或騰挪生產中心加改造C區這兩套規劃方案。
2013年3月8日,第二代華為企業資料中心規劃及選址通過,明確新建華為企業資料中心,選址定在東莞松山湖畔,以“兩地三中心”佈局,支撐華為未來10-15年發展目標。
據介紹,位於東莞松山湖的華為企業資料中心共12個伺服器機房模組,3000個機櫃,是深圳華為企業資料中心規模的8倍。升級後的企業資料中心可用性、可靠性全面提升,採用的IT技術可適時更新換代,大大提升應用性能。經檢測,升級換代後的華為企業資料中心關鍵系統存儲回應性能提升了67%, 89%的應用得到不同程度的性能提升。
獨立電信分析師付亮稱,近年不斷傳出華為業務從深圳外遷,不是華為要離開深圳,而是深圳容納不了華為的部分業務升級。“深圳對華為依然很重要,現在還不會放棄,比如EDC外遷後,留下來的土地肯定還會佈局新的業務。”
今年5月,關於華為是否會撤離深圳的討論發酵。東莞在今年初對外宣佈,2015年的企業納稅排行榜,華為終端(東莞)有限公司拿下主營業務收入和納稅兩個第一。官方未公佈具體資料,但估計營收已到千億級別,納稅額在20億元左右。(2014年,華為東莞的納稅額還在10名開外,只有2.4億元。)這引發深圳當地政府關於華為外遷的擔憂。
隨後華為官方闢謠稱,從未有計劃將公司總部搬離深圳。華為當時解釋,早在十多年前,就開始在中國乃至全球各地設立各類分支機搆或研究所,以更好地支撐公司全球化業務開展,在此過程中對部分業務所在地進行調整,屬於正常的企業經營行為。
毗鄰深圳的東莞,是華為擴張的首選之地。2012年華為啟動東莞基地,並且把近年業務表現靚麗的終端業務放在東莞。根據東莞市政府官方提供的消息,松山湖華為終端總部專案主要從事通訊設備行業,總占地面積約1900畝,總投資100億,其中一期專案計畫投資35億,占地面積約60萬平方米。2014年,松山湖華為終端總部專案完成投資4億元,占年度投資計畫的133.3%,2015年計畫投資5億元。
付亮稱,華為本輪去深圳化,進行全國佈局,東莞比較積極,交通和土地都給華為便利。“從大的趨勢來說,深圳的吸引力在降低,不能滿足華為的需要,華為需要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的地方。”
日前還傳出華為有意在昆山投資200億-300億元建廠。付亮則認為,從整體資源上來考量,華為新一輪擴張會更多選擇武漢、南京等二線城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