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關玻璃珠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玻璃,中國古代亦稱琉璃,是一種透明、強度及硬度頗高,不透氣的物料。玻璃在日常環境中呈化學惰性,亦不會與生物起作用,故此用途非常廣泛。


玻璃一般不溶於酸(例外:氫氟酸與玻璃反應生成SiF4,從而導致玻璃的腐蝕);但溶於強鹼,例如氫氧化銫。玻璃是一種非晶形固體。融解的玻璃迅速冷卻,各分子因為沒有足夠時間形成晶體而形成玻璃。 成份 普通玻璃主要是非晶的二氧化矽(SiO2),亦即石英,或砂的化學成分。純正的矽土溶點為攝氏2000度。

因此造玻璃時一般會加入兩種材料:碳酸鈉 (Sodium Carbonate,Na2CO3 ,即蘇打粉)及碳酸鉀(Potash,鉀堿)。這樣矽土溶點將降至1000度左右。但是因為碳酸鈉會令玻璃溶于水中,因此通常還要加入適量的氧化鈣CaO,使玻璃不溶于水。 對可見光透明是玻璃最大的特點。一般的玻璃因為?造時加進了碳酸鈉,所以對波長短于400奈米的紫外線並不透明。若果要讓紫外線穿透,玻璃必須以純正的二氧化矽?造這種玻璃成本較高,一般被稱為石英玻璃。純玻璃對紅外線亦是透明的,可以造成數公里長,作通訊用途的玻璃纖維。 

常見的玻璃通常亦會加入其他成份,例如看起來十分閃爍曜眼的水晶玻璃(Lead glass),是在玻璃內加入鉛,令玻璃的折射指數增加,產生更為眩目的折射。至於派來克斯玻璃(Pyrex),則是加入了硼,以改變玻璃的熱及電性質。加入鋇亦可增加折射指數。造光學鏡頭的玻璃則是加入釷的氧化物來大幅增加折射指數。倘若要玻璃吸收紅外線,可以加入鐵。例如放映機內便有這種隔熱的玻璃。玻璃加入鈰則會吸收紫外線。 

在玻璃中加入各種金屬和金屬氧化物亦可以改變玻璃的顏色。例如少量錳可以改變玻璃內因鐵造成的淡綠色。多一點錳則可以造成淡紫色的玻璃。硒亦有類似的效果。少量鈷可以造成藍色的玻璃。錫的氧化物及砷氧化物可造成不透明的白色玻璃。這種玻璃好像是白色的陶瓷。銅的氧化物會造成青綠色的玻璃。以金屬銅則會造成深紅色、不透明的玻璃,看起來好像是紅寶石。鎳可以造成藍色、深紫色、甚至是黑色的玻璃。鈦則可以造成棕黃色。微量的金(約0.001%)造成的玻璃是非常鮮明,像是紅寶石的顏色。鈾(0.1 至2%)造成的玻璃是螢火黃或綠色。銀化合物可以造成橙色至黃色的玻璃。

改變玻璃的溫度亦會改變這些化合物造成的顏色,但當中的化學原理相當?雜,至今仍然未被完全明解。 有時在火山溶岩中會出現天然的玻璃,稱黑曜石或火山玻璃。黑曜石可以用來造成簡單的尖刀。 


歷史 人類相信自石器時代即已使用天然的火山玻璃。

古埃及在西元前二千年左右已有記載使用玻璃作器皿。西元前200年,巴比倫發明了玻璃吹管?玻璃的方法,接著這個方法傳入羅馬,歐洲在西元一世紀左右羅馬的波特蘭瓶即是玻璃浮雕作品。到了十一世紀,德國發明?造平面玻璃的技術。先把玻璃吹成球狀,然後造成圓筒型。在玻璃仍熱時切開,然後攤平。這種技術在十三世紀的威尼斯得到了進一步改良。十四世紀歐洲的玻璃?造中心是威尼斯,很多以玻璃造成的餐具、器皿等都是由威尼斯?作。日後歐洲很多玻璃工匠都是師承威尼斯。1827年發明的玻璃壓印機器,開展了大規模生產廉價玻璃器具的道路。

玻璃上有時會以酸或其他腐蝕物料刻上藝術圖案。傳統的造法是在吹或鑄玻璃的時候由工匠刻作。後來在1920年發明了可以在模具上加上雕刻的辦法,亦可以使用不同顏色的玻璃,於是在1930年以後,大量生產的廉價玻璃器具逐漸出現。 中國在西周時亦已開始?造玻璃。在西周時期的古墓中曾發現玻璃管、玻璃珠等物品。南北朝以前,中文多以琉璃稱以火燒成,玻璃質透明物。宋時則開始稱之為玻璃。到明清時,習慣以琉璃稱呼低溫燒成,不透明的陶瓷。很多當時的「琉璃」嚴格上來說,並不屬於現代所說的「玻璃」。

玻璃種類 浮法玻璃/退火玻璃 古老的皮面玻璃很少是全平的。世上大約90%的平面玻璃都是使用1950年代由皮爾金頓玻璃公司(Pilkington)的阿士達?皮爾金頓爵士發明的「浮法玻璃」?成。這種玻璃亦稱退火玻璃,方法是把玻璃溶液倒進一缸溶解的錫內,玻璃浮上錫面後自然形成兩邊平滑的表面,慢慢冷卻及成長帶狀離開錫缸。之後經過火打磨便成為接近完全平的玻璃。通常玻璃會以標?的厚度生產,分為2、3、4、5、6、8、10、12、15、19和22毫米。 把普通退火玻璃用在建築上會構成潛在危險,因為當這種玻璃破裂時,會成為大塊,鋒利的碎片,可以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多數地方的建築條例會禁止在玻璃可能被打破的地方使用普通退火玻璃。例如:浴室、玻璃門、落地式玻璃窗、走火通道等等都不可使用這種玻璃。 在浮法玻璃發明以前,退火玻璃亦會以吹、壓法生產。這些方法很難?成全平的玻璃,除非加以成本很高的機械打磨。 

強化玻璃 強化玻璃、淬火玻璃或鋼化玻璃(Tempered Glass)是由退火玻璃經熱處理而成。退火玻璃先被切割成所需的大小,打磨好邊緣或鑽好洞,然後進行強化處理。玻璃被放在滾筒桌上,推入超過退火溫度攝氏600度的?爐,然後以空氣迅速冷卻。玻璃表面被冷卻至退火溫度以下,快速硬化及收縮;而玻璃內部則在短時間內仍作流動。當玻璃內部收縮,會在表面造成壓應力,玻璃內部則成張應力。 

一般強化玻璃比退火玻璃強四至六倍。原因是玻璃表面的輕微裂痕都會被應力所緊壓,而內層可能出現裂痕的可能性亦較低。但是強化玻璃亦有缺點。因為玻璃內的應力需要平衡,所以如果強化玻璃上出現任何損壞或裂痕,整塊玻璃都會碎成指甲大小,沒有尖角的碎片。所以強化玻璃要在進行強化處理前事先切割及打磨。而且與退火玻璃相比,強化玻璃的硬度較低,較容易被刮花。 強化玻璃在建築上的用途甚多,很多無框組件如玻璃門,玻璃幕場等都經常使用強化破璃。需要負重的玻璃亦會?用強化玻璃。 強化玻璃碎裂時形成的碎片細小及呈圓型,令人受傷的機會較少。故此被視為安全玻璃之一。但是強化玻璃在受撞擊時,會有可能出現突然爆裂,所以強化玻璃不適用於某些場合下。 強化玻璃被擊碎後只會形成小顆粒,而不是尖銳的大塊碎片。強化玻璃在數百年前已被發現,但當時並不知道其原理。

十七世紀時,英國的魯伯特王子把熔解的玻璃液滴進水內造成玻璃珠。這種淚滴形的玻璃非常堅硬,就算以槌敲打也不會破碎。但是只要把玻璃滴尾部弄破,它便會突然爆碎成粉末。

這種玩意還被帶到朝庭上,用來戲弄人,稱為「魯伯特水滴」(Rupert's drop)。魯伯特水滴?作及爆炸影片 夾層玻璃 夾層玻璃是1903年由法國化學家愛德華?班尼迪克特斯(Edouard Benedictus)發明。他在做實驗的時候無意在玻璃瓶內鋪上一層硝化賽璐珞(Cellulose nitrate),之後發現玻璃瓶跌在地上時裂而不破。他想把有塑膠夾層的玻璃應用在汽車的擋風玻璃上,以減少汽車意外所造成的傷亡。最初汽車生產對他的發明不太感興趣,最先使用這種發明的反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所生產的防毒面具。

到了1936年改良使用聚乙烯醇縮丁醛(Polyvinvl butyral PVB)作為夾層後,夾層玻璃才在汽車上大行其道,之後更成為政府強制的安全標。

現代的夾層玻璃是以兩層或更多層的普通退火玻璃造成,中間的夾層多數仍是PVB。把PVB 放在兩層玻璃之間,加熱至攝氏70度左右,然後以滾軸把中間的空氣壓出,讓PVB把兩層玻璃緊黏在一起。一般的夾層玻璃是以兩層3毫米的玻璃,中間夾上0.38毫米的夾層。總厚度為6.38毫米。亦可以用更多層、更厚的玻璃來增加強度。例如防彈玻璃即是用多層厚的玻璃夾成,總厚度可達50毫米。 當夾層玻璃上的玻璃被碎裂時,夾層仍然會把兩層玻璃黏著,避免整塊玻璃碎成可以傷人的碎片。夾層玻璃亦被稱為安全玻璃。 夾層玻璃中間的PVB層亦令玻璃的隔音效果增加,且可阻隔99%以上的紫外線。 汽車的檔風玻璃都是夾層玻璃。但車上大部分其他的玻璃,例如側面及後面的玻璃則是強化玻璃。如果留心看,便會發現汽車的擋風玻璃遇碰撞後只會裂而不破。其他玻璃則會碎成小粒。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