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上主要的航空發動機油規格仍然以美國軍標規格為主導,此類油品需要重點考慮油品在高低溫條件下的貯存穩定性、氧化安定性和腐蝕性。
最初作為飛機動力的航空發動機是活塞式的,在經歷二次大戰的洗禮後,這種活塞式發動機技術發展到了頂峰;伴隨世界範圍內的經濟增長,這種活塞式發動機已經不能適應高速、高續航能力、低耗能的大型飛機,如運輸機、客機的需要,並隨著航空渦輪發動機的出現,逐步退出航空運輸領域。由此人類航空開始進入噴氣時代。
經過約60年的技術進步,渦輪發動機已經從渦輪噴氣發動機發展到渦輪風扇發動機,大大提高了飛機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經濟性。
隨著航空發動機技術發展、進步和性能提高,處於工作狀態下發動機苛刻度也不斷提高,如現代渦輪風扇發動機局部部件需要在約1200~1500℃下穩定可靠的工作,要求的航空發動機潤滑油品質水準也隨之提高。為滿足這種航空發動機對潤滑油的可靠要求,航空發動機油標準也應運而生。
航空發動機油作為航空發動機的血液,一種性能優良的航空發動機潤滑油,不但要為航空發動機各運動部件提供充分潤滑,而且還要提供足夠的密封、散熱作用,從而保障飛機發動機在高速高溫條件下安全、穩定的長時間續航能力。
4010號合成航空潤滑油符合美軍標MIL-L-7808J規範。
發動機潤滑系統
為保障航空發動機安全、穩定的工作,需要借助潤滑系統向發動機的各個潤滑部位提供穩定流量的潤滑油。潤滑系統的設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之前投用的發動機基本上均採用傳統的潤滑系統。而新一代的航空發動機潤滑系統是在傳統潤滑系統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改進,使之更加安全、可靠的工作,以保障潤滑油的正常供應。
航空發動機油規格
航空發動機潤滑油通過潤滑系統對發動機的潤滑部位進行有效潤滑的同時,帶走大量的被潤滑部件所吸收的因燃燒燃油產生大量熱量,使發動機保持在一定的工作溫度下穩定工作。因此,潤滑油在迴圈過程中,需要經歷吸熱、升溫、氧化、冷卻不斷循環往復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油品就產生了蒸發、結焦、腐蝕等反應傾向。這就對航空發動機潤滑油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衡量一種潤滑油能否滿足航空發動機的基本要求,主要由規格標準加以限定。
航空發動機油規格的發展變化,是與航空發動機技術發展相適應的。不同的航空發動機製造商分別推出並發展了各自航空發動機油規格要求,如Pratt&Whitney公司的PWA521規格、GE公司的D50TF1規格,以及Allison公司的EMS53規格等,SAEE34組織也制訂了一個航空燃氣透平機的核心技術規範SAEAS5780,該規範規定了適用於渦輪發動機或渦輪驅動的船舶及工業裝備的粘度等級為5mm2/s的燃氣透平機油的基本物理、化學等性能。
但總體而言,都是以美軍標準為基礎的,要求的基礎油也從最初的礦油型、半合成型逐漸發展到雙酯型合成油,直到目前的新戊基多元醇酯合成油。美軍航空發動機油標準根據油品100℃粘度劃分為兩種規格。一是MIL-L-7808規格,規定了3mm2/s和4mm2/s兩個粘度等級,前者應用於一般場合,後者應用於具有更高熱穩定性要求的場合,該規格1951年發佈,至今已經修訂過多次;二是MIL-L-23699規格,規定了5mm2/s一個粘度等級,該規格1963年發佈,至今也出過多個版本,並得到了逐步的完善,規定的油品包括了標準型(STD)、防銹型(C/I)和高溫穩定型(HTS)三種。目前使用的這兩個規格是1997年5月發佈的MIL-PRF-7808L規格和MIL-PRF-23699。
4011合成航空潤滑油
4109號合成航空潤滑油符合美軍標MIL-L-7808規範
4209號合成航空防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