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部完整的中國古代圍棋子演變史

圍棋是中國起源很早的傳統遊戲文化之一。它的玩法從草創到現在的樣式,有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作為圍棋棋具的重要組成部分——圍棋子,也有一個從簡陋到精緻的進化過程。大致來說,中國圍棋子的演變歷史可以劃分三個大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先秦至唐朝。這一階段圍棋子的特徵有二:一,質地主要是石子;二,形狀以扁圓形、兩面鼓為主。(見圖一)

從質地來講,早期的圍棋子完全可能還採用其它材質,比如木頭、陶土,或者如六朝文獻記載的“犀角象牙”、“白瑤玄玉”。但在當時的條件下綜合考慮實用性能、經濟成本等因素,製作圍棋子使用其它材質都不如石子來得合適,所以石子自然成了圍棋子的主流材質。這一點從考古資料可以得到證實。如1975年,山東鄒縣西晉劉寶墓曾經出土289枚圍棋子,其材質即系從海邊揀來黑白鵝卵石子經加工磨制而成。另外,隋唐時日本學去了中國圍棋,把這種棋寫成“碁”,用的是“石”字偏旁,也間接證明了當時圍棋子主要是用石子做成的事實。

劉寶墓出土的圍棋子的形狀,是兩面突起的扁圓形。傳入日本,被日本人從隋唐一直保留到現代的圍棋子式樣也是兩面鼓起的形狀。還有,2001年成都杜甫草堂出土的一枚唐代陶質圍棋子同樣是兩面鼓起形的。為什麼早期的圍棋子是一種兩面鼓的扁圓形?我猜測是因為加工工藝的原因造成的。揀來的石子不可能形狀很齊整,往往需要再加工磨制一番,而磨石子又是一件很費力的事。製成兩面鼓的形狀,應該是加工工作量和成品合用性之間最佳的平衡點。久而久之,圍棋子的形狀就固定了下來。

圖一:陏唐時期兩面鼓圍棋子


第二階段,北宋至明末。這一階段圍棋子的特徵也有二:一,質地主要是陶、瓷;二,形狀以兩面平的扁圓形為主。

陶、瓷成為圍棋子的主流材質,是一大進步。因為它們製作簡便,形狀可塑性強,對圍棋在民間的普及意義重大。陶質圍棋子出現的時代可能遠在唐以前,但它有一個明顯的缺陷,顏色差異不太鮮明,所以一直未能取代石質圍棋子的地位。即使到了宋代,陶質圍棋子的顏色主要仍以磚紅、瓦灰為主。(見圖二)不易做出如黑白那樣顏色鮮明對立的棋子。當時的人們採用了一些辦法來彌補這一缺陷。從出土實物看,其中一種辦法是將一部分陶質棋子染上黑色或白色,以與另一部分陶質棋子相區分。(見圖三)

圖二:宋元時期陶質圍棋子


圖三:宋元時期陶質上色圍棋子


瓷質圍棋子燒成溫度要比陶質圍棋子高得多,所以也就需要有較專業的窯爐工廠,才能生產。宋代瓷囂生產水準的發達,使瓷質黑白圍棋子的生產成為容易的事,從而才有可能全面取代石質圍棋子的地位。從出土的實物看,宋元時期的瓷質圍棋子有無釉和有釉兩種。無釉瓷子的生產技術相當成熟,主要表現在成品已能達到最理想的黑白分明效果。(見圖四)有釉瓷子則是以褐釉、白釉來分別雙方的,雖不如無釉瓷子那樣對比鮮明,卻別有一種高貴優雅的氣質,從而受人喜愛。(見圖五)

圖四:宋元時期無釉瓷質圍棋子


圖五:宋元時期有釉瓷質圍棋子


陶、瓷圍棋子的流行,一開始對圍棋子的形狀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因為人們的觀念裡已經認可了圍棋子兩面鼓的形象。所以在宋、遼,甚至更遲,出土的兩面鼓的圍棋子仍屢見不鮮。但從總體上看,兩面平的圍棋子在宋、元、明時期,還是潛移默化地佔據了主導地位。這是為什麼呢?顯然,這也是陶瓷產品製作工藝的特點在起作用。同樣一團泥,做成兩面平的棋子,顯然要比做成兩面鼓的棋子簡單方便,工匠們為了提高生產效率,有意無意地舍繁就簡,就將漢唐圍棋子兩面鼓的形狀逐漸做成了雙面平形狀。

宋代人還有一個特點是喜歡在瓷質棋子上印花紋以作裝飾。這可能是受當時瓷器生產好用刻劃花紋的影響。圍棋子上的花紋圖案主要有雙鳥紋和牡丹紋兩大類,寓意是富貴和幽閒。這是宋代文人雅士和平民百姓的共同喜好。模印花紋對圍棋子形狀朝兩面平方向轉變,也有推動作用。(見圖六)兩面平一旦成了圍棋子的主流形狀,又引導著這時期許多用石料、貝殼等材料磨制而成的圍棋子,也隨大流採用了兩面平的形狀。

圖六:宋元時期印花紋瓷質圍棋子


第三階段,明末至現在。這一階段圍棋子的特徵同樣有二:一,質地主要是玻璃;二,形狀以下平上鼓形為主。

據考古資料和專家研究,中國國產的玻璃在西周時已有出現。但那時製造玻璃,大約是冶煉青銅器的副產品,並沒有形成一種獨立的生產技術。西周以來,正由於沒有掌握成熟的技術,玻璃生產一直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所以中國古代國產的玻璃器物,品質不高,數量也少,幾乎不可能用玻璃來製作圍棋子。直到明朝末年,隨著西方先進的玻璃生產技術傳入中國,玻璃製品才在中國迅速崛起。玻璃材質也很快成為圍棋子生產的主流。

明末清初中國生產玻璃圍棋子有兩大中心:一處是山東顏神鎮(今淄博市博山區)。清初孫庭銓于1665年出版的《顏山雜記?琉璃》,專門介紹那裡生產玻璃的情況,其中講到玻璃產品品種時,就提到有“圍棋”子。另一處是雲南永昌,出產的玻璃圍棋子就是著名的“雲子”,或稱“永子”。“雲子”一經問世就名滿天下,當時的文人在寫書時對它常有提及。如徐弘祖在《徐霞客遊記》中說到:“棋子出雲南,以永昌者為上。”淩濛初在小說《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道人一著饒天下 女棋童兩局注終身”中提到:“中間一張桌兒放著一個白銅鑲邊的湘妃竹棋枰,兩個紫檀筒兒,貯著黑白兩般雲南窯棋子。”

早期生產的玻璃圍棋子難免有初創時的粗糙,“雲子”為什麼能鶴立雞群,成為受到人們特別青睞的精品?因為雲南自古有冶煉青銅器的技術傳統。那些有冶銅基礎的工匠們學習了西方玻璃生產技術後,適當調整原料配方,生產出適合中國人審美口味的圍棋子,應該不是一件難事。(見圖七)

圖七:明末清初早期玻璃質雲子


玻璃圍棋子最大的優點是比陶瓷圍棋子更漂亮,而且隨著工藝的改進,它的顏色、形狀、大小、輕重、手感都越來越好,加上成本也不高,因而深受棋迷們的喜愛。於是玻璃很快成了製作圍棋子的絕佳材料,並最終取代陶瓷圍棋子。

玻璃圍棋子下平上鼓的形狀特徵,起初也是與生產工藝相關。因為早期的玻璃圍棋子是用玻璃融液滴制而成的。也就是用一根鐵杆伸到爐子裡醮取一些玻璃融液,讓它自行滴落在石板上,待其凝固後,每一滴融液就都成了一粒圍棋子。這樣生產出來的圍棋子,自然是下平上鼓形的。滴制的玻璃圍棋子難免有大有小、模樣也不周整,後來生產工藝改成“範制”法,玻璃圍棋子才變得整齊劃一起來。但是“滴制”時期形成的下平上鼓的形狀,並沒有被人們拋棄。因為人們覺得這樣的造型放置平穩,觀之優美,並沒有什麼不好。

早期玻璃圍棋子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們的顏色大多數並不是純正的黑白色。從出土實物看,早期玻璃圍棋子的顏色主要有藍、綠、黃等色,這主要是玻璃原料不純造成的。顏色難以控制,並沒有阻擋住人們發展玻璃圍棋子的熱情。當時的玻璃工匠還曾經因勢利導地專門生產以黃、綠為基本色的玻璃圍棋子,這看起來也別有情趣。(見圖八)這種黃、綠、藍色的玻璃圍棋子是如此之多,令我們不由地會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清代曾經有過一個流行彩色圍棋子的時代!(見圖九)

圖八:清代黃綠兩色玻璃圍棋子

圖九:明清至民國時期玻璃圍棋子


 

中國圍棋子演變至今已經基本完善,高品質的圍棋子層出不窮,採用天然原料精製而成的硨磲和黑曜石圍棋更受行業大師的喜愛,無污染,無化工成分,天然健康。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