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這個鋁盒多少錢?”“您好!一般定做的話價格在*-*元之間,主要看表面的工藝及配套的一些配屬包裝要求。請問您可以提供一下具體要求嗎,比如顏色、LOGO、內襯、外部紙套或其它要求?我好為您提供準確報價”“哦!沒有,我可以提供我們的產品和標誌給你,你能幫我看看怎麼做好嗎?”“可以的,您提供一些資料給我們,我們設計會給出一些方案給您參考。”
於是,一個連VI是什麼,對包裝設計完全沒有慨念的客戶案子被交到我這個工廠設計的手裡,然後就是從結構、功能、顏色、字體等等方面一一確認,最終成稿。在客戶給我的資料裡有他們網址,我很自然的點了進去,然後是一臉懵,整個從主色調、配色、排版等等方面完全和包裝是兩碼事,溝通的結果是就按照之前的設計做,打樣做貨,第一批貨出完後大半年時間才有了返單,而且要求重新設計,說是批發商跟他們提的意見,顏色和排版要和網站、名片、畫冊、手提袋等等統一,不然品牌形象雜亂叨叨叨叨…哎!藍瘦,香菇!
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個案例,而且這種事情經常碰到,這個還算好的,有些就是因為設計溝通時候的問題,訂單泡湯了。難道你們就這麼不把包裝當回事?
我想說的是:現在體驗經濟的時代,包裝已經不是包裝本身了。
什麼是體驗經濟?
公司馬路對面有一個做早點的小攤,味道還不錯。早上起晚了一點,跑到小攤讓老闆打包,拿到手後突然一條渾身大塊掉毛、一股惡臭的土狗竄出來,噁心得你掉頭就走,路上還踢到一塊石頭,鑽心的疼。回到辦公室發現打包的袋子破了一個洞,筷子掉了。當你拿著兩根圓珠筆夾著面,想著那條噁心的狗的時候…“NND,老子再也不去這家吃了!!”哎!這家早點攤做錯什麼了?
你看,從你想到去這家吃面,到行動起來去到那裡,然後回到公司,到最後吃到這碗面,每個環節都影響著你對這碗面的觀感。
是什麼帶給了你體驗?真的只是這個產品這碗面?
我們再看看那些大牌們,為了強化用戶體驗,使出渾身解數。
一個啤酒品牌,把鋁罐從矮罐做成高罐,據說是為了提升酒吧用戶的體驗,請大牌明星、開發佈會一通宣傳…
一個做感冒藥的,把包裝改成抽屜式,每個藥丸做成一個勳章形狀,產品還沒推出來,包裝設計就炒火了。
高檔餐廳拒絕拖鞋背心短褲拒絕寵物狗,難道是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NO!是為了其它客戶的體驗。
當產品已經不再是客戶體驗的唯一載體的時候,你還不重視那些被你忽略掉的東西?
我們在談及用戶體驗的時候,有一個一致的觀點就是超出客戶預期。但是很多人誤解了這種觀點。
“那好,提升體驗是吧,超出預期是吧!包裝改成紅木盒,上面各種雕工,各種貴的石頭往上面鑲,配上高級的配件工具,這樣可以了吧,反正我們賣的是高檔產品,不在乎這點包裝費用……!”
買櫝還珠這個成語我們小時候學一直在諷刺那個買東西的二貨不識貨,卻不知道它還有另外的引申意:你賣的是產品,結果人家買過去之後只要包裝,把產品退還給你,你的商品核心發生了偏移,長遠來看,你是賣產品還是賣包裝的呢?
我們說的超出客戶預期確實是產品的附加值!但是是以最小的成本換來的附加值。
“又要提升用戶體驗,增加附加值,又不能多花錢?你這老闆太雞賊了吧……”
“用心,用心,用心重要的事說三遍!!”
“中學老師既視感!!”
怎麼?不舒服?你看看別人家包裝。
火腿腸吃過吧,百爪撓心、心急如焚地又是撕又是咬做過吧。網上竟然還有教程專門教人如何吃到一條完整的火腿腸。
直到出現這種火腿腸包衣,輕輕一撕、一拉,搞定(不過這種包裝好像有專利,現在只有少數公司能使用)。怎麼樣,不增加什麼成本吧,用戶體驗上去了吧。這就是用心的結果。
這種四兩撥千斤的包裝比比皆是:
茶包的
鍋巴的
橙汁的
火柴的
橄欖油的
酒的(自家產品,圖片不夠洋氣,是那個意思就好)
怎麼樣是不是有一點感覺到那個意思了。我這就是抛磚引玉,市場變化太快,有些東西自己都還一頭霧水呐,就不給各位獻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