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綿城市,讓城市回歸自然,不僅是中央文件的呼籲,更是亞健康城市的迫切要求。如何打敗霧霾、打造會呼吸的城市?本文以北美迷欣灣北角公園為例,從設計的角度探討了城市水處理系統,實打實分析海綿城市平地起的前世今生。
迷欣灣北角公園總體規劃圖,第五大道廣場、體育公園和全景平面圖
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淨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
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迴圈利用各環節,並考慮其複雜性和長期性。
迷欣灣304英畝(約123公頃)的延伸區景觀
海綿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遇到有降雨時能夠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滲透、淨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迴圈;
在乾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並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
凹形花崗岩排水溝,這一雕塑地形不僅是廣場的視覺元素,還將鄰近廣場的坡面流疏導進這一生物過濾地,沉降後最終排入迷欣灣
第五大道廣場和全景觀賞地的俯瞰圖:草丘狀地形是公園的主視覺元素,提供了廣闊的休閒空間
建設海綿城市,首先要扭轉觀念。傳統城市建設模式,處處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設施來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澇,旱澇急轉。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今後城市建設將強調優先利用植草溝、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等“綠色”措施來組織排水,以“慢排緩釋”和“源頭分散”控制為主要規劃設計理念。
灣管道的全景觀賞地:帶鉸板的樁支護結構連接著西邊和東邊的散步道、廣場。此地隱藏了此前的垃圾傾倒區排污口,成為坡面流和管道流的排水口
坡面流交匯處的花崗岩排水溝的近景:垂直不銹鋼鋪裝隱藏了結構鉸板,還達到了ADA的標準
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
雨水通過這些“海綿體”下滲、滯蓄、淨化、回用,最後剩餘部分徑流通過管網、泵站外排,從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統的標準,緩減城市內澇的壓力。
第五大道廣場和散步道通過鉸板相連,為整個場地增添了多樣性
芸香科植物Geijera等距分割著坡面流溝渠,緩衝了西北風。苔草屬、沿階草的線性植物帶和黑色小方塊花崗岩,攔截和過濾了坡面流。混凝土排水溝疏導了廣場和草丘的雨水徑流
原有的“海綿體”要有效保護。過去,城市建設追求用地一馬平川,往往會填湖平壑。
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各地應最大限度地保護原有的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不受開發活動的影響;受到破壞的“海綿體”也應通過綜合運用物理、生物和生態等手段逐步修復,並維持一定比例的生態空間。
公園的臨水堤岸經改造已形成了濕地植物景觀,儼然一幅色彩繽紛、質地豐厚的織錦,還成為極具多樣性和保護性的水禽生境
高速公路匝道結構間穿插建造的多功能體育場
在場地改造之前,這裡大部分土地均為工業廢棄低窪地,冬雨季的洪澇毫無憂患可言。隨著此區新建住宅、辦公樓和商業開發,依據三藩市政府的規定,生活污水管和雨水排放系統必須相結合,從而達到降低場地內外雨水徑流的要求。
此公園順其自然地成為主要的防禦系統,其作用體現在攔截、過濾和降低來自附近開發區和城市總排水系統的雨水。雨水直接疏導進公園,流經一系列起攔截和減緩流速、促進沉降和生物過濾作用的草堰和卵石地,繼而最終排入迷欣灣。凹形花崗岩排水溝,將來自廣場的雨水疏導進這一生物過濾地。排水溝顯眼的線性佈局,平行於以草丘為主元素的混凝土牆體。
這一雕塑地形不僅是廣場的視覺元素,還形成了寬廣的靜態休閒空間,在此可遙望北邊的市區中心和南邊的迷欣灣風景。
船殼向上的皮艇儲存結構裝置于碼頭,作為迷欣灣管道的存船,阻擋了海灣的湍流,使附近社區居民在這一通航水域能安全起航
船殼向上的皮艇儲存結構的近景
約6米寬的散步道濱水景觀:靠近住宅一邊線性排列著筆直的白楊,其下的傾斜坡地上栽種了林下植物,比如金邊劍麻、苔草屬、燈心草、帚燈草和觀賞草;長凳座椅周圍的小生境和植物斜坡,在公園和附近住宅區之間形成障景,提升了此公園的私密性
混凝土坐人矮牆和體育館鼓丘狀座椅,都設計了魚鰭狀的金屬片,用以防止其上的滑板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