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美食,對你的大腦和胃做了些什麼?

西元1世紀的羅馬美食家阿比修斯(Apicius)說過一句名言:“We eat first with our eyes”(吃飯先靠眼)。在百年之後的東方古國,魏晉詩人陸機則用“秀色若可餐”來形容洛陽佳人。無論文化背景如何,我們的祖先似乎很早就意識到了視覺與美食之間的緊密聯繫。隨著現代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發現這種聯繫與其說是一種修辭手法,不如說是對人類進食行為的精確概括。


顏值高,更好吃

雖說食物本是為了滿足口舌之欲,然而在“色香味俱全”的追求裡,“色”字反倒占了先頭。在2003年的一項實驗中,研究者請被試們試吃了一些來自同一廠家的同一批炸魚排,並讓他們對這些樣品打分。理論上味道應該完全一樣的魚排,卻因為試吃前供人預覽的“賣相”差異而獲得了不同的評分:如果擺出來的是尚未經過油炸處理的生魚排,或是故意把熟魚排外頭的面衣弄破一點,被試們在試吃結束後對口味的評價都會明顯下降。倘若魚排會說話,大概也會感慨一聲:“真是個看臉的世界!”


大家也許愛調侃說,高檔餐廳和街邊小館的區別不過是盤子邊上有無一朵毫無食用價值的蘿蔔花,不過有些時候,我們的胃真的會被這些討好眼球的“小心機”牢牢拴住。

人們之所以在吃飯時也不忘向眼睛徵求意見,其實有其演化意義。為了保證生存,動物必須盡可能多地尋找那些安全而又有營養的食物,而比起學習神農嘗百草,用眼睛搜尋食物顯然要高效許多。一些科學家甚至提出一種假說,認為靈長類動物基於三原色的彩色視覺能力很有可能也是適應覓食行為的結果,這可以讓他們更快地在暗綠色的叢林中尋找鮮紅色的美味果實。當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眼睛也越來越挑剔,如何做出讓消費者一“見”傾心的食物,也成為各大商家不惜斥以重金的課題。


面對“深夜報社”,大腦可能把持不住

在“採集與狩獵”的時代,人類過著隨時可能吃完上頓沒下頓的生活,如果眼前出現了食物的圖像,便意味著今天又是不用擔心餓肚子的美好的一天。因此,在大腦當中,食物相關的視覺刺激與進食的滿足感被緊緊地鎖定在一起。

當然,大腦也不是毫無理性的貪吃鬼,食物圖片也會啟動一些負責高級執行功能的腦區(諸如前額葉),並引發一種名為“抑制性認知控制”(inhibitory cognitive control)的過程來實現自我控制,從而維持健康的體重。因此,我們的腦中就像居住著一對相互掐架的小人,一個高喊著吃吃吃,另一個則在旁邊一絲不苟地計算著卡路里,一旦平衡被打破,後果也就可想而知。研究發現,肥胖人士的大腦對高熱量食物圖片的反應更強烈。更重要的是,同樣是饑餓狀態下觀看食物圖片,體重健康的被試們更多啟動的是認知控制腦區,肥胖被試卻是獎賞系統更為活躍。


當然,無論有多麼想和肚皮上的肥肉作鬥爭,我們終歸長著一雙渴望追尋美食的眼睛,而食物與視覺的故事也將一直精彩下去。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