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老《葫蘆娃》導演:《葫蘆娃》真人版毫無意義

​2016.7.11

備受網友關注的《新葫蘆兄弟》將于本月11日正式開播。日前,30年前經典版《葫蘆兄弟》的導演之一周克勤和《新葫蘆兄弟》導演張立衍一同出席,討論了《新葫蘆兄弟》劇情等方面內容,各位可以來瞭解一下。

新老導演同台,互贈禮物

周克勤還記得當年葫蘆娃在電視上播出的場景:“孩子們是站著凳子上和音樂一起又唱又跳地看完動畫片,這是作為一個動畫工作者最感動的畫面。”

已經過了古稀之年的周克勤曾導演《猴子撈月》、《長在屋裡的竹筍》、《熊貓百貨店》等影片,之後也做過美影廠的廠長。已經退休的他談起為新版《葫蘆兄弟》動畫擔任藝術指導的工作,仍然將其稱之為“廠裡交給我的任務”。發佈會後,周克勤與澎湃新聞記者聊起當年《葫蘆兄弟》製作的點滴,對於美影廠逝去的“黃金年代”十分感慨。

老導演周克勤展示自己珍藏的舊版《葫蘆兄弟》畫冊

澎湃新聞:這次作為藝術指導,您參與了《新葫蘆兄弟》的哪些工作?

周克勤:廠裡交給我的任務晚了一點。前26集我負責審查影片,初步拍出來每一集仔細看,藝委會討論,提出劇本、畫面、對白的的意見。今後繼續拍下去我參與的程度會提前,從本子的編寫也會參與討論提出意見。

澎湃新聞:去年《黑貓警長》做新電影,裡面的裝備升級了不少。葫蘆娃的技能有沒有提升?

周克勤:每個葫蘆娃的功能都保留下來,到時候就施展功能。原來13集,這次集數多很多,同樣是噴火噴水,同樣是大力士,展現才能的方式會增加,會更豐富。

澎湃新聞:當時只有十三集,好像早年採訪也說很多想法因為經費有限沒展開,現在會彌補嗎?

周克勤:那時候做了一年多,十三集,現在五年做五季,每季52集,一共260集。一年要做52集,當然電腦技術方便了肯定比我們那時候快。

但是因為集數多了,編劇方面也跟我們原來有區別,我們原來故事比較緊湊精煉,情節開展比較快,每一集都完成一個很重要的使命,現在他們把一集完成的使命,會花幾集來表現,細節會更豐富,大情節推進節奏會變慢。

澎湃新聞:老版葫蘆娃除了故事有趣,剪紙動畫的形式也是它藝術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什麼這個特色新版不再保留?

周克勤:剪紙片是很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片種,是從民間皮影戲引進動畫中的,是工藝性很強的。從製作到完成,每個環節的製作要求都很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美影廠也逐漸向市場轉型,更注重發展動畫片,剪紙片的發展就衰落了。美影廠當年有三個車間,動畫車間、剪紙車間、木偶車間,剪紙車間有四五十個人是專門做剪紙的。那批人大部分退休了。最近十幾年都沒有再恢復這方面的生產。以前車間的人員都流失了,退休的退休,改行的改行,再要組織生產這樣的片子,可能性不大了。唯一的可能是用電腦再做成剪紙片的形式。

受市場衝擊美影廠衰落不可避免

澎湃新聞:《葫蘆兄弟》其實當年也是美影廠的“轉型之作”,當時有沒有“市場壓力”?

周克勤:當時的市場很簡單,電視上急需要這樣的片子,我們就是完全按需製作。當時所謂的轉型,就是從長片、短片,轉向為電視臺製作,我們叫向系列片生產轉型,那時候中國引進了《阿童木的故事》,我們也開始探索同類系列片,《黑貓警長》、《阿凡提的故事》都是那時候出來的。後來我們也不是以單部影片為主,是以生產系列片為主。

澎湃新聞:大家都對老美影很懷念,您是一步步看美影廠走到今天的,既是導演,也做過廠長,你覺得這種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嗎?

周克勤:要說懷念,我比任何人懷念的程度都高,我在美影廠工作了40多年,從普通的創作人員到導演,到廠長,到合資公司總經理、藝術總監,我是看著美影廠一步步走向市場化。從藝術創作來說,美影廠受到市場經濟的衝擊,受到外來動畫的衝擊,慢慢就沒有以前的輝煌,讓我們追求藝術創作的能力大大減弱。現在各方面都出現斷層,和我們那時候的創作力量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要我說要避免美影廠今天的困局在中國的市場經濟情況下比較難,不光是美影廠,各個國有製片廠,故事片廠,紀錄片廠都一樣沒找到好的出路。大家都在為藝術片叫冤。

要復興以前那種創作方式,客觀上主觀上都沒有這種條件,《猴子撈月》、《三個和尚》這種片子,市場不需要了,那就沒有投資,創作人員要考慮市場需求也沒辦法百分百投入在藝術上。

《猴子撈月》劇照

澎湃新聞:除了製作新的動畫片,《葫蘆兄弟》拍電影真人版的事你怎麼看?

周克勤:真人版,雖然現在聲勢很大,但從我的角度講,我不太主張,因為不能理解那樣做有什麼意思,我現在是沒法想像。

動畫片,要符合動畫特性,這個故事當時編出來,一根藤上七朵花,七個葫蘆娃是一模一樣的。你拍真人版,讓一個人演七個角色嗎?或者你找七個演員,那就有違最初的出發點了。從這個最簡單的出發點,每個人要是不一樣,找明星來演,有什麼意思呢,也是醜化葫蘆兄弟。我根本無法理解他們要怎麼來拍。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