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如何看德約式壟斷?

傷病、陰雨、退賽、全滿貫.....這些法網賽場上的關鍵字還沒有完全從我們腦中淡出,溫網就已經開賽在即。

幾年前,奶粉們開始說:“只要我牛還在打球 ,我就心滿意足了”。而也不知從何時起,豆粉們也開始說:“只要我還能在球場上看到豆子的身影,我就知足了。”時間過得真的太快,快到我們隨時都要準備告別,告別一個時代,告別一段青春。

納達爾在已經在自己的Facebook頁面上正式表示,自己將不會出現在即將接下來的溫網賽場。和之前的費德勒宣佈退出法網如出一轍,納達爾因為在法網期間腕部傷勢加重,所以對於這樣的結果,外界並沒有感到意外。

“Roger不退賽”,這是網球賽場的一句名言,因為費德勒從不會輕易退賽,拿中國球迷比較熟知的2014年上海網球大師賽,當時費德勒背部傷勢有所復發,但是依舊堅持參賽並一路殺進決賽,對陣法國人西蒙。最終費德勒雙搶七擊敗西蒙,比賽結束是已經是淩晨,此役一戰,也讓費德勒從此在上海大師賽享受著主場般的待遇,就像德約在中網北京的感覺是一樣的。所以說,不管是從球迷角度考慮還是從自身的體育精神層面,尤其身為一個職業球員,對於比賽的態度,重視程度,是不用質疑的,不到萬不得已,球員是不會輕易退出比賽。

那麼,我們知道費德勒退出了今年的法網比賽的爭奪,這就意味著費德勒連續65屆大滿貫的參賽記錄就此終結。費德勒的上一個大滿貫冠軍已經要追溯到2012年,那麼這一次的法網退賽必定是費德勒在反復權衡之後做出的決定,基於在草地賽場的實力確實要強於紅土,所以為了更好的備戰溫網而放棄法網的比賽,相信也是瑞士人的無奈之舉。可是,這似乎也給了公眾一些信號,是否費德勒已經將本賽季剩餘的比賽作為了職業生涯的謝幕,捨棄法網力求溫網發揮出最佳狀態,這樣的舉措真的太容易觸動球迷敏感的神經。源于人的心理特點,我們總想在離別的時候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此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像科比用一場勝利外加單場60分完美謝幕一樣,費天王心中是否真的已經萌生退意?

不管費德勒接下來的決定如何,如今,納達爾法網因傷退賽再次失去了爭奪第十冠的時機,本次溫網又宣佈退賽。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曾經輝煌的“費納時代”真的已經走向落寞了,取而代之的,是當今男子網壇“小德的全盛時代”,而眾所周知。德約科維奇就是這個時代的開創者。

從曾經“費納”的二人輪換式統治到如今德約的一人獨裁式統治,“德約式壟斷”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在“費納時代”到“小德全盛時代”的過渡時期是男子網壇發展的的一個巔峰時期,“四巨頭”幾乎從未讓世界大賽的冠軍落入其他球員手中。2009年左右可以說是Big4最好的時代,有優雅全面的費德勒,有堅韌血性的納達爾,有正反拍實力均衡的德約,還有進步飛快的穆雷。除了四巨頭,那時還能看到發球大炮羅迪克,暴力正手索德林等這些球迷印象深刻球員。2010年之後,德約開始崛起,除了繼續延續早在08年就已經登頂的澳網超強實力,又在2011年相繼斬獲了溫網和美網桂冠,所以說,早在2011年,德約就已經集齊了法網之外的三大滿貫冠軍,只需再拿下一個法網就可以實現“全滿貫”這一畢生榮耀,但是,就這樣一個看似對德約來說難度係數不會太過巨大的法網,德約花了5年的時間。2016年德約終於在萬眾矚目中舉起火槍手杯,除了繼費納之後又一位大滿貫獲得者之外,另外一項記錄也格外耀眼——德約成為歷史上繼羅德•拉沃爾之後第三位連續獲得四大滿貫冠軍的球員。

整個2015賽季德約的戰績為79勝5負。而2016賽季,截止到目前,ATP積分榜德約的總積分達到一萬六千多分,排在第二的穆雷為八千多分,第三名只有六千多,也就是說第二和第三的總積分加起來還不及第一位,這些都顯示出德約的優勢太明顯,幾乎可以說是網球史上從未出現過的時代。

為何會出現如此強勢洶湧“德約式壟斷”局面,說明老一輩球員已經處於職業生涯末期,而新生代球員卻沒有及時出現。看一下目前ATP球員排名,可以發現目前排在世界前十的球員中,僅有兩位是90後出生,分別是排在第七和第九為的蒂姆和拉奧尼奇,而且這兩名球員也只是剛剛90年出生,那麼如果就以90年出生球員為例,90年出生今年也有26歲,可是處在這個年紀的費德勒和納達爾已經開始了生涯的頂峰時期。男子網壇出現這樣的現實情況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造成什麼樣的局面?我覺得就是——空窗期的出現,所以自身一直處於高水準競技狀態的德約遭遇的阻擊也就相對較小了。

還得拿當下熱度比較大的NBA總決賽說事,騎士終得在主場拿下一場淨勝30分的勝利完成了自我救贖,此前騎士0:2勇士,為什麼會有聲音說還不如西部決賽好看呢,試想一下,兩場比賽騎士輸掉48分,所以只能說我們預期中的高強度對抗沒有出現,對抗性弱了一點,並不能說明騎士隊不夠強。回到網球,同樣的,如果只是從一個觀眾而不是某個球員粉的角度來看,可能就會更期待一個變數的存在,哪怕只是在四分之一決賽,如果誰贏誰都有可能,那麼這種情況也許更吸引你去關注。再比如,哪怕早前的費納時代,雖然說幾乎所有的比賽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這兩個人會師決賽,但至少在這場個決賽裡還存在著變數,最終誰戰勝誰觀眾還有盼頭。

而現在“德約式壟斷”的男子網壇。當看到德約不斷的打贏比賽拿冠軍,甚至沒有一個相對能來說夠給他帶來困擾的球員,如果是的德約的粉絲,很高興很享受這樣的形勢當然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極端一點,當其他球員的球迷看到這樣的情況,可以試想一下,誰願意看到自己的愛豆在場上被人慘虐,誰會願意愛豆因為輸球後心情低落。

而從普通觀眾而不是個人粉的角度,德約每次都能打進決賽,甚至每一次都是最後的冠軍,對於總是面對這樣一成不變的結果,觀眾可能就會覺得比賽相對來說單調了一些。

歐洲杯已經拉開帷幕,一定有很多朋友熱衷於競猜活動。不管最終猜對猜錯,都樂呵樂呵的停不下來。為什麼足彩業發展如此興盛,就是因為足球比賽多種不確定性因素的存在。猜勝負,猜比分,猜淨勝球,結局的變數能夠帶給球迷刺激,球迷的參與感也會大大增強。

所以,我們可能會聽到說德約的全滿貫含金量不高的聲音,但我是不這麼認為的。德約的個人實力,包括自身的技術打發身體條件等因素完全配得上現在的成績。只是相對來說在這個過程中遭遇的對抗相對來說會有些許的少了一點,所以問題不在德約身上,是當今男子網球 發展的一個趨勢所在。

在剛過去法網決賽上,可以發現我們很少看到德約的發球上網了,包括常見的下旋削球也明顯用的少了,1:3落後的時候,小球的運用是德約實現強勢反擊的重要戰術,放小球調動穆雷致使其失去防守空擋,再通過恰當的回球處理贏得制勝分。所以細心觀察,會發現德約的個人技術在不斷的改變和提升。

有句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某個時期的比賽,或者說某一場比賽,缺乏懸念,沒有變數,我們是否可以轉變一種觀賽的方式,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研究球員的戰術運用,當對網球技術本身的理解加深了你會發現,和場上直觀呈現出的球員之間的激烈對抗一樣很有味道。

回顧早期的職業網球賽場,當看到場上出現一個一米九幾的大高個,我們立馬就知道這是一個發球上網型選手,當看到張德培這樣身高相對比較欠缺一點的球員,基本可以判斷這是依靠底線的跑動和防守得分的球員,球員之間的打發特點差異明顯。在四大滿貫的比賽中,每個球員都會有擅長和實力相對欠缺的一項,例如張德培在在職業生涯中只獲得過法網冠軍,1996年同時打進澳網美網決賽最終獲得亞軍的戰績也已經非常了不起,但是在溫網的賽場的表現就明顯暗淡不少。因為場地的不同對運動員的打法要求也是有很大差異的,法網的紅土場地和溫網的草地可以說是四大滿貫中處於兩個極端位置的場地,一個是慢速球場,對運動員的跑動能力的多拍相持能力要求相對較高,而溫網草地是快速球場,球落地時與地面的摩擦小,球的反彈速度快,對球員的反應、靈敏、奔跑的速度和技巧等要求非常高,所以往往發球上網型選手會比較容易取得好的成績。和張德培相反的,神人桑普拉斯的職業生涯雖然獲得了14個大滿貫冠軍,但是唯獨沒有攻下法網這塊紅土地。哪怕是離我們最近的“費納時代”,儘管費納二人都實現了個人全滿貫,但是冠軍數量在每項賽事上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相對來說比較偏向發球上網的費德勒,17個冠軍中在溫網草地,以及在澳網美網硬地賽場獲得的冠軍數量明顯多於法網。而納達爾恰恰相反,法網九次登頂的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紅土之王。

為什麼早些年,包括費德勒納達爾,女單的莎拉波娃,這些球員大多年少成名,例如納達爾在2005年也就是19歲時就拿到了職業生涯的首座大滿貫管冠軍,甚至更早期的張德培,在17歲獲得法網桂冠。而現在的職業網壇卻出現了所謂的“空窗期”?

在如今“小德的全盛時代”,在“德約式壟斷”之下,運動員的技術打法基本是朝著更加全面和均衡的方向發展的。現在你看到場上的某個你不認識的球員,我們就比較難根據外部身形來判斷他的技術特點了,一般都是底線上網兼顧。就比如德約,在拿到法網冠軍後,他成為了歷史上第三個連續獲得四大滿貫冠軍的球員,可見完成這樣的成就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所以很難說四大滿貫中德約的優勢和短板是什麼。很難法網冠軍在數量上不及其他三項,但是這並不能說明德約紅土場上的實力較弱。之前每屆法網德約都走到最後階段,才因為種種比較戲劇性的因素與冠軍頻頻擦肩。其實不只是壟斷的德約,其他球員例如萬林卡,錦織圭等,他們在四大滿貫賽場的戰績也都不會相差太多。

這就反映了如今四大滿貫場地對於球員的限制好像就不如以前那麼明顯了,似乎也就造成了一種可能存在的局面——同樣的賽事,相比早期的球員,相對來說可能比較容易獲得“全滿貫”,現役球員中已經有費納德三位大滿貫得主了。而現在的網壇小將,指望依靠在某一個場地的實力來取得戰績的突破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後起之秀讓我們有與老將們脫節的感覺吧。

就目前這樣的發展趨勢,專業人士可能會覺得網球運動員技術更加全面會有利於網球運動的發展,但要是從我們外行看熱鬧的角度上來說,我們看不出場上球員之間打發有明顯的差異性,如果是某個球員的重視粉絲,從情懷的角度,可能說會更偏向於早前的打發,一批人專門壟斷法網,另一批人始終鎮著溫網,而其他人則在美網澳網上具有絕對實力。救我個人而言,我覺得球員身上有一個明顯的標籤,就比如說“紅土之王”納達爾,費德勒堪稱藝術的單手反拍,每個球員有自身的特點可能這樣的比賽看起來會更有意思。

那麼,難道網球運動的發展就是要求運動員在技術上追求全面,避免短板的出現嗎?我們看到最近幾年,溫網試著改變球場草皮的高度,加大草地的密度,以此來降低球的速度。而在2012年的馬德里網球公開賽上,賽會曾採用藍土來代替傳統的紅土場地,目的是適當加大場上的球速,但是很多運動員由於不適應新的場地,頻頻引發受傷,最終藍土場還是遭到棄用。

我並不贊同賽會為了減小草地和紅土賽場的差異而做出的改進措施,四大滿貫正式因為各自的特點才會有更多的觀賞性和趣味性。網球運動發展到最後,在四大滿貫中,如果球員的優勢就是沒有優勢,缺陷也是沒有優勢,僅僅依靠欣賞戰術打法去看比賽的專業人士畢竟還是占少數的。我還是比較希望看到這樣的比賽形式,比如:我在溫網賽場上被你虐,沒關係,我會在我擅長的法網紅土場上吊打你。這樣球員在大滿貫數量上相差不會太多。反觀現在的德約和穆雷,他們在大滿貫數量上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所以,“德約式壟斷”是球員技術均衡、全面發展的一個產物,說明網球在技術水準上不斷提升和進步。但是對於網球這樣的一個現象和發展趨勢,以及ITF的一些改革措施,該持怎樣看法是要去深思的。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