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見到這樣一些人,他們一側或雙側膝關節疼痛腫脹。起初疼痛多在長時間行走或上、下樓梯時,但休息或臥床後好轉。隨著病情發展,走平路時關節也疼痛,活動不方便。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拍完X線片後,醫生會告訴他們膝關節長了“骨刺”。
“骨刺”是什麼?
“骨刺”在醫學上稱為骨質增生,也稱為“骨贅”,是骨質老化的一種生理現象,人到一定年齡遲早會出現各種各樣、程度不同的骨質增生。研究資料表明,人一般從20歲開始關節就有退行性變化,40歲時90%的人負重關節都有或多或少的增生性改變,但絕大部分很輕,不致影響身體正常活動。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骨關節的病變日趨嚴重。然而,骨刺並非老年人專有,由於工作的關係,久坐、久站,若再加上姿勢不正確,都可能引起關節提早退化,並誘發骨刺。
怎麼防治“骨刺”?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治療“骨刺”的藥物,以膏藥、止疼藥和活血化瘀的藥物居多,但常常收效甚微。眾所周知,止痛藥治標不治本,只能暫時緩解疼痛,且副作用較大,對胃黏膜有直接刺激作用,可引起上腹不適、噁心,嚴重時可引起胃出血;發生過敏反應的會出現哮喘、蕁麻疹,有的甚至引起神經功能紊亂,因此不能濫用。活血化瘀藥可以減輕炎症部位的腫痛,但不能修復軟骨和消除骨刺。西醫多選擇手術治療,刮去增生的“骨刺”。手術治療患者較為痛苦,而且手術雖然去除了增生的骨刺,但人活動時骨與骨會繼續摩擦,骨刺也會繼續生長。也有人採用換人工關節,這種方法有一勞永逸的優點,但是有嚴格的適應證,並非人人皆宜,且費用昂貴。
從“骨刺”的成因看,要從根本上預防“骨刺”,必須從修復軟骨、強健骨質入手。軟骨中除了水分,膠原蛋白占59%,蛋白多糖占31%。膠原蛋白是網狀結構的蛋白質,蛋白多糖是具有彈性的球狀的蛋白質,在有水的環境下,蛋白多糖小球黏合在膠原蛋白的網狀結構中,兩者相互交織,共同構成軟骨的支架。骨質中的膠原蛋白較軟骨中少但也約占1/3,鈣約占2/3。鈣黏附在膠原蛋白的網狀結構中,兩者共同構成骨質。因此,只有適當補充膠原蛋白和鈣,才能有效地預防“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