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已經有八千年的歷史,濟南先人們在這方肥沃美麗的土地上辛勤地耕耘收穫。在長期的的生活中積累豐富的經歷,語言就是其中最為值得驕傲的經典。老濟南話有自己的特點,有自己的傳統,有自己的系統。
濟南方言屬於北方方言中山東西齊區方言。濟南方言吐字清楚,語音政治,不撇不艮,易聽易懂。男子講話渾厚,女子講話柔和,既不是特別好聽,也不難聽,在國內各地方語言中與普通話較為接近。
有人把濟南話的特點概括為:簡、直、硬、古、嘎,是有一定道理的,實際上濟南話的特點,與濟南人的性格有關,他們豪爽快直,日常語言交流當然也坦誠相見、毫無戒備之心,所以無需轉彎抹角;一是語調直,少有抑揚頓挫;二是吐字哏,硬邦邦的,很少含混不清;三是嗓門大,聲若洪鐘,擲地有聲。所以說濟南話的特點是厚實、簡練、生動、形象最為妥當。細分析起來濟南話確實有很多特點可以探討:
1、濟南人發聲部位基本上在舌尖和舌根,捲舌音不多,聲帶基本上用的是低頻率部分較多,故發出的聲較其他北方人和南方人較粗,這樣一來,濟南話顯得渾厚粗直,憨艮味重。
2、濟南方言語音有四個聲調、二十五個聲母和三十七個韻母。濟南方言的語音比普通話多一個唇齒濁聲母v、一個舌面鼻音聲母和一個舌根鼻音聲母。白和百:普通話讀bai,濟南話讀bei;還有,把蛇普通話讀shé,濟南話讀shá。
3、濟南方言的詞彙和語法結構雖與普通話的詞彙和語法結構基本一致,但也有一些特點。濟南話四聲調韻與其他北方人稍有差別,古入聲清聲母字或全歸陰平;濟南話基本上有三聲,二聲、四聲和輕聲,有些與普通話有較大的差別:濟南話的一聲一般為普通話的三聲,濟南話的二聲有時為是普通話的四聲,濟南話的三聲一般為普通話的一聲,濟南話的四聲基本上是普通話的四聲。也就是說,普通話的一聲在濟南話中是三聲,普通話的四聲在濟南話中也是四聲,但降調不夠。可以看出濟南話四聲的特點是:該拐彎的不拐彎,不該拐彎的卻拐彎,該降調的也降調,但降得不到位。
4、濟南話像其他方言一樣有自己的獨特的言語辭藻,有些方言可以從普通話中得到與之匹配的詞語,有些方言在普通話或其它方言中找不到適當的釋義的。
5、有些字的濟南讀音,是將舌尖貼著下顎發出的舌尖音或舌面音,如:安、惡、我、哀、熬、歐等以及它們的同音字。
6、語音學上的兒化現象在濟南中特別活躍,表現在姓名上更為典型。在濟南口語中,任命的兒化處理時與最後一個語音選擇有關的,並不是所有姓或名都可以兒化的。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兒化的人名並不意味著一定要兒化,一般情況下,對熟悉的、親近的人稱呼經常兒化,對生疏的、敬重的人稱呼時不兒化。稱呼單音節姓兒化時前加“小”或“大”字,如若前面加“老”字,則一般不兒化不能兒化處理的姓或名,有的是語音上難以兒化,有的是兒化後容易與其他語音相混,產生誤會,也有些事兒化處理後會使人產生不雅的語義聯想。
7、濟南話特點的形成,更是與濟南這座城市自古至今的歷史文化、經濟地位分不開的。在現代濟南話中,依然保留著許多古漢語中的詞彙和語音,如宋代的“夜來”,明代的“崴拉”、“倒達”、“仰擺”等等,至今仍鮮活地活躍在濟南人的口頭。一些古代少數民族的語詞和外來語在濟南話中更是俯拾皆是。如“賽(蒙語,好)”、“關餉(滿語,發工資)”等。濟南話中有一個描寫動貌的詞語,叫“固踴”,用來表示動作範圍、幅度都很小的那種動彈、蠕動的樣子,可以用於人,也可以用於動物、昆蟲。譬如:“那蟲子沒死,還固踴哩!”再如:“你坐就坐好,固踴麼?!”好多外地學者都認為這是個土詞,其實,這個詞是個古詞,最早是描寫“蟲行貌”的,在《集韻》中有兩處可考。把食品飲品等物放在冷水裡使之變涼,濟南話是“湃”(濟南話讀:拔),實際上這個詞是明清時的常用詞,《紅樓夢》、《金瓶梅》中屢被應用。
8、中國人特別是北方人普遍對“子”感興趣,什麼老子、兒子、孫子,什麼孔子、孟子、韓非子等等。老濟南人對“子”的運用似乎更感興趣,更加廣泛。濟南人不僅習慣於在一些物品名稱之尾碼上“子”,如車子(自行車)、被子(棉被)、地板擦子(拖把)等,還習慣於把圓珠筆稱之為“圓子筆(běi)”,就連濟南人為之自豪的、天下聞名的趵突泉,老濟南人也把它俗稱之為“趵子泉”、“隆火”(意為生火、點火)、“安生生”(意為安靜、安寧、安穩、平靜)、“中不中”(意為行不行、好不好、成不成、可不可)、“強梁”(意為蠻橫、霸道)、“待客”(意為請客、宴客)、“不材”(意為沒能耐、沒出息、沒材料)、“饑”(意為餓)、“賓服”(意為服氣、服從、臣服)等。
9、濟南人對舶來品俗稱洋貨,所以就有了洋火、洋油、洋車、洋白菜(捲心菜)、洋柿子(番茄)的叫法。
10、在濟南,有些物品有獨特的叫法,如:包子有大、小之分,水餃俗稱為小包子,蒸包俗稱大包子,平常大小包子的叫法根據場合而定,一般情況下並無“大、小”叫法之分。把“廁所”稱之為“茅房”,把“理髮”稱之為“剃頭”,把睡覺用的“枕頭”稱之為“豆枕”。濟南人習慣於把“收音機”稱之為“戲匣子”,把“玻璃球”稱之為“溜溜蛋兒”,把“氣球”稱之為“洋茄子”,“雞蛋”不叫雞蛋,叫“雞子兒”;“紅薯”不叫紅薯,叫“地瓜”;“花生”不叫花生,叫“長果”;“饅頭”不叫饅頭,叫“饃饃”;“油條”不叫油條叫“果子”;“玉米”不叫玉米叫“棒子”;“土豆”不叫土豆叫“地蛋”;“香菜”不叫香菜,叫“芫荽”;“山楂”不叫山楂叫“酸楂”;“醬油螺螄”則俗稱為“蛤喇蚰子”。至於濟南人為什麼如此叫法,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我想不外乎是為了好念(如雞子兒)、根據形狀(如長果)及生長特點(如地瓜)而約定俗成。雖然,如今此類叫法在公共場合已不多見,但在小巷深處和民間仍能時常聽到。
11、豐富多彩的數量詞是濟南話的一大特色。比如:數量極少稱之為“一絲兒絲兒”,時間極短稱為“一霎兒霎兒”,一段兒、一截兒稱為“一截股”或“一把股”,一段時間稱為“一悶兒”或“一抹兒”,一長串兒稱為“一拉溜兒”,一批稱為“一伐兒”,張開拇指與中指(或其他三指)間的距離稱為“一拃”,兩臂平伸張開兩中指之間的距離稱為“一庹”,一層(樓)稱為“一起兒(樓)”,一片(草)稱為“一鋪隆”,第二次稱為“二來來”,倒數第一稱為“末末了兒”,半個稱為“半拉”等。數量詞的發音也有獨特之處,如:一讀為“yi a”,倆讀為“lia”,仨讀為“sa”,四讀為“si a”,五讀為“wu ua”,六讀為“liu ua”,七讀為“qi ia”,八讀為“ba a”,九讀為“jiu ua”,十讀為“shi ra”,幾讀為“ji ia”。
12、獨特的象聲詞。濟南話中的象聲詞非常注重模擬聲音的相似性和形象性,為了追求模擬效果的逼真,濟南話某些相聲詞的發音超出了普通話語音系統。濟南話中單音節象聲詞的聲調一般是陰平,許多的也可讀作陽平陽平聲調表示的聲音要比陰平的響亮。單音象聲詞使用時可以重複一或多次,表示聲音的連續性。雙音節象聲詞的第二音節一般讀作輕聲。濟南話中的象聲詞十分豐富,譬如,描摹槍響的聲音,普通話是“叭”,濟南人則說成“piā”或“piāgóur”。普通話說:“他啪啪打了兩巴掌。”濟南人則說:“他上去,biá,biá,就是兩巴掌。”仔細辨聽,是不是濟南話描摹得更逼真、更真切、更有感染力。濟南話中象聲詞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做兼類詞使用。充滿氣體的車胎或氣球爆裂了,濟南話說是“啪咧(音pā lia)”,“啪”在這裡就成了動詞;夏天雨季打霹靂,濟南叫打“呱啦(音guā la)”,“呱啦”又成了名詞。炒蠶豆吃起來會發出“咯嘣咯嘣”的響聲,濟南人就叫它“咯嘣豆兒(音gé beng dòur)”;初學游泳做狗刨狀,雙腳擊水發出“砰砰”聲響,濟南人就說“打砰砰(音dǎ pēng peng)”。物體放在地面因不平穩而晃動,濟南話稱為“杠得兒(音gáng deir)”,如說“這個板杌子腿兒壞咧,坐著光杠得兒。”形容一個人迅疾離去,濟南人說:“他日嘣(音ta rī bēng)一翅子紮出去,半天沒見人了。”
13、形象有趣的形容詞、副詞。濟南的某些形容詞、副詞非常形象、準確、生動,這也是濟南話的一大特色如:很遠稱“老遠”,平直叫“背兒直”,很苦叫“楞苦”,很甜稱“熏甜”,此外還有“喬辣”、“焦酸”、“梆硬”、“稀軟”、“噴兒香”、“崩脆”等。在多音節的詞中也同樣是如此形象生動,如:“辣乎兒乎兒”、“美滋滋”、“疙裡疙瘩”(形容表面粗糙)、“曲 裡拐彎兒”(形容形狀的不規則)等。
14、別有特點的萬能詞。所謂萬能詞是指可以用到多處或表示多種動作的詞,像這樣的詞,在濟南話中有許多個。如:“可”有多種用法,“我可這院子找,也沒找到。”中的“可”是比照一定範圍或一定數量的意思,大致相當於普通話中的“滿”、“盡可能”;“可腳”中的意思是“正合適”;“可裡裡”、“可南一點兒”中意思是“向”、“朝著”;“等到你爸爸老了,你可要好好伺候他”中是未來事態的表示;“那孩子可皮了。”中意思是“非常”、“很”;“那裡有便宜貨,你要可,快點兒動手。”中“可”表示假設、虛擬;“走路小心點兒,摔著可!”中是提醒的意思等等。像這樣的萬能詞還有“賊”、“差”、“弄”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