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長城之內是花園,最美敘述在園林

小時候我們對花園充滿了想像,也對圍牆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長大以後我們才發現凡是生於土的必將歸還於土,生於天國的種子也將歸還于天國。

(注意:抱歉,由於視頻裡面自帶有電視節目廣告無法處理,請自行跳過)

一、東西方對園林文化的理解

▲三仙山

東方:山東蓬萊李海峰,三仙山景區負責人,從小聽說了蓬萊仙境的神話故事,用行動將一個個生化變為現實,秦皇漢武的“長生不老”之夢在一個普通人身上得以實現。作為大自然的過客,只能寄情於山水,任何人都不是擁有者。

▲天堂花園

西方:比利時艾瑞克,天堂(取自波斯語意為圍牆)公園負責人,從小喜歡中國故事,並崇拜漢武帝(因其代表了大多數人對仙境的嚮往),建立上林苑渴望找到神仙得到長生不老之術。

歷史神話傳說中仙境住著神仙,大家都想去到園林如畫的仙境渴望長生不老,但歷史上為了尋找神仙的嘗試都沒有結果。對於生命的理解,東西方文化在這一點上是沒有差別的。

二、中國歷史人物的園林夢

▲清明上河圖

北宋時期,山水畫進入發展的頂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明上河圖》),宋徽宗就想把畫裡的奇山異水變為現實,於是大興土木建設艮嶽。連運糧食的船都被徵用來運送石材,《水滸傳》裡的楊志丟了的花石崗就是當時拿來建設的艮嶽的原料。

▲蘭草

據記載最早是越王勾踐開始種植蘭草的,它經歷了從山野到宮廷再到城市的環境變遷卻依然保持自己獨特的那一份魅力,從其貌不揚到絢麗綻放著本身就是一種自我的超脫。

▲蘭亭集序

東晉時期的王羲之,在和一群文人志士飲酒時,突然發出人與自然相比是多麼渺小的感慨,有感而發做出了《蘭亭集序》,這篇傳送千古的序寄託的是那一代人對自然的理解。

▲浮生六記

清朝的沈複與芸娘一起在滄浪亭過著清貧的日子,沒有豪宅花園就用碗蓮代替,園林無關大小在意的是人與環境的和諧,從微觀處一樣可以找到園林的美。妻子離世後作出《浮生六記》以來紀念亡妻以及在一起度過的“園林”時光。

園林或許是古代人能夠想像出來的最直接反映自己一生所求的事物。

三、現代人對園林的理解

▲葉放

藝術家葉放,決定在人工的園林中注入道法自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蓬萊園林想像開始,再到艮岳逐步就形成了一池三山的格局。他還會邀請自己的朋友一起來給所養荷花過生日,荷花開了就是一次生命的表演,而它回饋給人們的是清爽的荷葉以及清香的蓮藕。

▲林穀芳

臺灣音樂家林谷芳,在欣賞自家錦鯉的時候想起了莊子和惠子的對話,“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也”,“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也”。莊子認為人可以脫離束縛像魚兒一樣自由自在地生活。鐘鼎(儒家)所宣導的入世,和山林(道家)所宣導的出世構成了不同的人生觀,這兩者看似矛盾,但沒有山林任何人都是看不起鐘鼎的壓力的。

▲解致璋

解致璋,藝圃的主人,在她心中園林如畫,到畫裡喝茶,去畫裡面玩是一種。以前的園林不能與之近距離接觸,就想一件件陳列在博物館中國的藝術品,但在這裡燒水煮茶,真實地體驗,雖粗茶淡飯但內心自在。在她看來園林是一種活法,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寄託。

還有楊泳梁、徐斌,相信傳說中的桃花源一直存在,可能就在我們身邊,他們的作品都反映出都市人對放慢生活節奏、歸園田居、遠離塵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嚮往

歸根結底,園林就是人內心糾結的產物,累了以後回園林去休養生息。人始終不能脫離自然脫離現實,也只有活在當下,但對山水間的渴望一直存在,也正是這種渴望讓園林的生命歷久彌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花園,遇到了合適的土壤就會自然生長,以後還會有更多的人走進自己的園林。

四、園林文化的內涵超越時間、空間

▲時間洪流

無論時代與文化,山水都是主題,人只是宇宙的一份子,宇是一切空間是尚水樓臺,宙是一切的時間是園林的四時花開,園林寄託了對宇宙的理解。

人到大自然來做客,沒有誰是擁有者,秦皇漢武的蓬萊夢也能在普通人身上實現。誕生的新事物越多,看似老的事物就月歷久彌新。

▲上林苑遺跡

歷史不會停下,外婆家的後花園會消失,上林苑也會消失了,傳說的仙境其實就是人間的花園。在人間實現仙境實現美好願望,超越了時間與一切信仰。

凡是生於土的,必將歸還於土,生於天國的種子,也將歸還于天國。對人生最好的理解,都藏在了園林中的一草一木。

那麼,仙境在哪裡?仙境在人間!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部《園林》有上千種解讀方式,

但我們只做最適合你的。

接下來每週一期,

花半侶帶你解讀《園林》紀錄片

品味中國園林文化。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