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型“智慧城市”更重個人資訊保護


OFweek物聯網訊 2017年,上海將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市政府工作報告所描述的新年展望中,新型“智慧城市”備受關注。
新型“智慧城市”,什麼樣?這當中,不止是更多家庭光纖使用者接入寬頻,不止是拓展雲計算、物聯網的技術應用,更有對個人資訊保護的倍加關注。
在新型“智慧城市”,資訊基礎設施搭建起的資料平臺,讓個人資訊的應用,成為可能。2014年4月,上海市公共信用資訊服務平臺開通試運行。此後半年內,全市包括行政機關、司法部門以及公用事業單位在內的59家單位向平臺提供資料,歸集資訊事項1256個,可供查詢的資料2.2億多條。
無疑,公共信用資訊服務平臺將逐步消除“資訊孤島”,構建資訊共用機制。伴隨資料日積月累,這個平臺的威力不可小視。它的威力不僅在於彙集了龐大資料,更在於,對個人信用資訊的掌握幾乎“無微不至”。
“無微不至”,固然會讓失信者受到懲戒,但也讓人不免擔心,個人資訊是否會因此隨時隨地“一覽無餘”?
比如說,一個人去上海圖書館借過幾本書,是不是申請過保障房,信用卡消費是否每月按時還錢,甚至水電煤氣帳單是否從不拖欠付費……從這個平臺上,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左鄰右舍、熟人朋友的征信狀況到底怎麼樣,假如個人很好奇,想到平臺上去查查人家的事,結果呢——沒門兒!
依據規則,市民個人可向平臺發出查詢本人信用資訊申請,但個人不能通過平臺查詢他人信用資訊。個人如有正當理由需查詢他人資訊,可通過有資質的社會組織完成查詢申請。的確,信用資訊服務平臺不但要負責“資訊收集”,也要負責“資訊安全”。
平臺外的人無法隨意查閱他人信用資訊,那麼,掌握大量平臺信用資訊的工作人員呢,他們如何守口如瓶?兩條“鐵律”是——不得以不正當的手段來利用公共信用資訊;不得違規披露使用公共信用資訊。同時,平臺還建立了17項業務管理制度和安全保障制度,特別是“公共資訊歸集查詢日誌”要求長期保存。更要緊的是,平臺工作人員均須簽署保密協定,不得違規披露資訊。
這一系列制度安排,讓資訊收集的“開放性”,資訊使用的“安全性”,相輔相成。
這樣的資訊平臺,應該是安全的。但現實生活中,還有不少人不幸經歷了個人資訊流失,生活秩序因此受到嚴重影響。想想看吧,孩子還沒出生,奶粉、童裝、早教……一連串跟孩子有關的生意已經快要打爆了“准媽媽”的電話;人坐在家裡,信用卡就在身邊,可是,千里之外卻有人正用“你的卡”瀟灑一揮,甚至別人坐在電腦前敲敲鍵盤,你卡裡的錢也能不翼而飛。
目前,各種網路違法犯罪行為大多涉及個人資訊保護、網路安全管理。事實上,市人大財經委對本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情況專項監督的問卷調查也顯示,63%的企業和個人對資訊安全表示擔憂。
與其擔憂,不如行動。切實防止濫用、盜用個人資訊,個人資訊保護的頂層設計,顯得更為迫切。目前,國家已出臺《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網路資訊保護的決定》《互聯網資訊服務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但這些法律法規較為分散,並有許多空白點,這不利於預防、懲治網路犯罪,淨化網路環境。因此,地方立法亟需統一規定網路活動監管和網路資訊安全保護。
事實上,制定《上海市資訊化條例(草案)》已列入市人大常委會5年立法規劃。上海地方立法將為加強網路活動監管、保障網路資訊安全嘗試制度規範——其中特別擬對資訊安全管理責任制、等級保護、安全測評、電子認證、應急管理、調查處理、安全檢查等管理制度強化規範。
今後的新型“智慧城市”,一方面,日益消除了部門之間的“資訊孤島”,構建起資訊共用機制,讓不誠信者因為“資料共用”受到約束懲戒。另一方面,保護個人資訊,預防、懲治網路犯罪,也在制度規範之內。其間,可以預見的是,懲戒無信失信行為,保護個人資訊安全,並行不悖——實現這個目標,就不但需要有技術,更需要有章法、有規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