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突破尋常

編輯:樹楠 王娟 圖:蘇立鎖,Richard Avedon,Vera Syubaeva,Traer Scott 文:週一渤 阮輕玉 伊蘇 韓晶

如何突破尋常的攝影框架,將自己的觀點融入到攝影作品的表達中?對於很多攝影人而言,這一點並不容易達到,本期品色欄目,我們就通過這些攝影師的不同想法、不同實踐的特點,為大家展示一個在尋常攝影題材下的突破。

孤沙靜語 蘇立鎖的抽象風光

大多數人對於風光攝影的理解存在于壯美、秀麗一片的山河中,然而對於蘇立鎖而言,風光攝影卻有著不同的意義,他通過對於沙漠抽象化的表現,將孤獨寧靜的沙作為表現主體,將荒蕪的沙地刻畫成線條與空間交織的意境,在粗獷的質感中,體現他個人的創作特點。

他將大海的海潮退卻後留在沙灘上的痕跡當成了他的表現物件。

蘇立鎖,溫州市首屆十大傑出攝影家,國際民俗攝影”人類貢獻”提名獎,郎靜山攝影獎金像獎獲得者。《勤勞致富》、《梳妝》、《田園詩行》等1000多幅攝影作品在國內外獲獎、發表,作品還被中國天文館、廣東美術館、上海圖書館等收藏。

蘇立鎖

沙是大海的訴說

傳統的佛學經典中,有這樣一句話被世人所熟知:“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說的大概是:從一朵花裡就可以看出整個世界,用一片葉子就能代表整棵菩提。18世紀,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布萊克,也曾在一首名為《天真的暗示》的詩中這樣寫道:“一顆沙裡看出一個世界/一朵野花裡有一座天堂。”我想,不論是佛學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還是文學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它們要表述的應該都是生命永恆存在亙古不老的原始哲學。而蘇立鎖也正是這樣以《沙語》的影像文本做了一回“天真”之人。

一次偶然的機遇,他將大海的海潮退卻後留在沙灘上的痕跡當成了他的表現物件,也就是說,他在這裡找到了自己一直想要述說的出口。蘇立鎖完全遵循客觀的沙灘圖案做忠實的記錄,一是尊重大海的“手筆”,尋找那些具有寫實意義的細節與片段,二是遵循內心的呼喚與意象,一切的法度都在其真誠再現的原則上。他的拍攝過程以及他的表達過程也就看起來再也簡單不過了,但是《沙語》影像視覺上的寫實風格卻又分明籠罩在一片夢幻般的情境中,如此的現實與夢幻、寫實與虛構的交織,真有些讓人的感受悲喜交加,感染力也就隨之生髮出來,令人有了更多的遐想與關聯,從而讓影像與讀者之間有了最直接有效的溝通與交流。

他所做的也只有利用手中的相機拍攝下來,將這種執念具象地留存下來,同時也給大家帶來某種不可多得的精神愉悅和滿足,最好還有彌足珍貴得像沙子一樣沉靜下來,思考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

柔軟的沙子也可以有遒勁有力的時候,似在講述著這個世界的另外一些可能

沙子顯示出了現實與虛幻、真實與夢境、荒誕與詭異、奇絕與親密的內容與特徵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表現了生命永恆存在亙古不老的原始哲學

沙留下的痕跡,像樹木的枝幹,沙以一種單純地元素來塑造出不同的形象

沙子的形態千變萬化,可柔可剛,而這一切都交由大自然去塑造

性☆禁☆感相遇死亡 Richard Avedon的情☆禁☆欲寫真

Richard Avedon被譽為是時尚攝影大師,在他的鏡頭中,不僅有明星肖像,還有著很多他基於時尚攝影的個人創作,他評價個人對人物攝影表現的理解,在20世紀開創了一條引領世界時尚攝影的道路。

他以另類大膽的影像表達方式,將影棚內的時裝照放在室外環境中拍攝,為這些時裝賦予了一種另類的語言。

Richard Avedon 美國攝影師, 1923年出生在紐約,被譽為是上世紀最著名的人像攝影事,曾擔任多家著名雜誌的首席攝影師,2004年去世。

Richard Avedon

把影棚搬到室外

如果你不瞭解Richard Avedon,那麼你可以看看奧黛麗·赫本在1957年主演的經典戲劇《Funny Face》,片中由Fred Astaire扮演的時尚攝影師Dick Avery正是以Richard Avedon為原型。Richard Avedon是個比較不同的攝影家:他是從時尚攝影做起的,所以他拍過許多美女和名人,但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工作的關係而忘記自己到底想去拍什麼:人。他不僅拍模特和名人,他更拍普通人、認識的人以及在街上碰到的人。他不僅在工作室裡工作,更把時尚攝影搬到了戶外,以及政治生活(比如1976年的美國大選),他甚至還在街頭拍過東西(例如1989年勃蘭登堡門的新年前夜)。所以說Richard Avedon是個什麼都拍的攝影家並不為過。但他最出名的作品,絕對是他的人像,他在這組表現情☆禁☆欲與生命關係的作品中,將骷髏骨架與服裝模特結合,為骷髏穿上衣服,與模特產生互動,這種如今被看為是觀念創作的影像在當年的時裝攝影界更是一片譁然,這也奠定了Richard Avedon在攝影史上的地位,他以另類大膽的影像表達方式,將影棚內的時裝照放在室外環境中拍攝,為這些時裝賦予了一種另類的語言。

影像天才 另類人像

如果說Richard Avedon是一位元影像天才,那一點都不為過,Richard Avedon從小就很喜歡人像和時尚。他的父母也訂閱了包括《Vogue》、《Vinity Fair》和《Harper’s Bazaar》在內的頂尖時尚雜誌。小Richard Avedon從這些雜誌裡也學到了許多關於時尚攝影的東西。Richard Avedon系統地學習攝影是在加入美國商船隊之後,他被分配在攝影部,為幾千位水手拍過證件照。1944年他離開商船隊後,在時任《Harper’s Bazaar》雜誌藝術總監的美國著名設計師兼攝影師Alexey Brodovitch的提拔之下,開始為時尚雜誌拍片,不出兩年,他的作品就登上了《Harper’s Bazaar》。Brodovitch還大膽起用20歲出頭的Richard Avedon拍攝巴黎春夏時裝周,令許多老資格攝影師眼紅不已。關於如何把新款設計師時裝拍得既奢華又實用,Richard Avedon確實很有一套。1954年,他把模特帶進典型的法國咖啡館、俱樂部和賭場,並以西裝革履的護花使者為陪襯。次年,他更史無前例地在馬戲團裡拍攝身穿高級定制時裝的模特,那張經典的“大象”就是這麼誕生的。1962年,為《Harper’s Bazaar》和《Vogue》工作了近20年的Richard Avedon終於盼來了一場展覽。初次擺脫了雜誌開本尺寸限制之後,他把照片放得巨大無比,鋪滿每一面牆。1977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行了他的大型作品回顧展,參展的每一張黑白肖像都大於真人比例,且故意保留了底片的黑色邊框。當同時代的攝影師大都退休的時候,他依然舉著相機工作。同時,他也花了不少時間整理舊照,回顧自己的一生。

性☆禁☆感的模特與骷髏人相遇,在鏡子中是性☆禁☆感與生命的碰撞

人像照片從來不是臨摹。情緒或事實在轉化成照片的那一刻後,早就不再是事實了,而是一種觀點。照片沒有不準確這回事。因此所有照片都是準確的,卻沒有一張是真相。

生命在片場終結

2004年,81歲的Richard Avedon因腦溢血併發症去世。病倒前,他正在德克薩斯州為《紐約客》拍照。那時他作為該雜誌的首位全職攝影師,已經幹了12年。正如《今日美國》所言 ——把Richard Avedon稱為攝影記者,就好比把米開朗基羅稱為油漆工。但是,Richard Avedon本人卻將之視為一個新挑戰。“全世界的名人我好像都拍過了。但是,我希望能拍一些真正有作為的人,而不光是明星。”他說。《紐約客》主編Tina Brown給了他這樣的機會,而他也讓讀者們大開眼界,從瑪麗蓮·夢露從未公佈的照片,Tilda Swinton的裸照,到與骷髏調情的優雅模特。

在這樣的一個雜亂的廁所空間中,Avedon試圖描繪一段關於畫面中男女主演的故事

畫面中的女子、骷髏骨架、孩子都處於畫面右側,左側的大畫幅相機正對準他們,讓畫面更具有戲劇性

骷髏骨架被造型師精心擺佈,形成了與畫面中模特的互動

黑暗下的線條 Vera Syubaeva的幾何人體

人體攝影多以表現人物媚態而著稱,但在Vera Syubaeva眼中,人體本身的靈動多變的線條才是人體攝影的真諦,她力求還原人體攝影的本質,剝去人體攝影的色彩與修飾,將幾何光影與人本身的健美留在鏡頭中。

在她的畫面中,對稱的光影,幾何的光線形式讓她的作品在黑白強對比的同時,又增加了幾分視覺上的流暢。

Vera Syubaeva 俄羅斯女攝影師,曾就讀於British Higher School of Art & Design。喜歡去嘗試不一樣的方式去表現不一樣的題材,對於人體攝影更是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表達。

Vera Syubaeva

還原人體自身的魅力

如果說人體攝影有著獨特的魅力,倒不如說人體本身的魅力更為突出。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所雕刻的《大衛》詮釋了人體本身所帶有的健美、雄壯和質感,他以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位有著完美比例的人體雕像。你很難去思考他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單憑其精湛的手法和對人體線條、動態、骨骼、肌肉的把控,足以讓你在觀看《大衛》時所驚歎。人體本身的魅力常被攝影師忽略,當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將鏡頭對準媚態的表情,幽雅的環境中時,卻忘了如何去表達人作為個人所承載的自身魅力。攝影師Vera Syubaeva深知當下人體攝影的病態,她一改傳統的人體攝影方式,將人物置於黑色背景之下,通過造型燈對人體的線條的幾何形態進行刻畫,在她的影像中,所有的景別都幾乎一樣,這種方式與以往通過不同場景來進行線性敘述不同,她將作品平面鋪開,在平行的結構中試圖讓每一張畫面都獨立成型,並讓它們更像一個整體,從而形成一個由幾何形態人物局部構成的軀體。

幾何力量縱深

在Vera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作品堅實的力量感,雖然畫面中的模特是女性,但是這種感受卻依舊十分強烈,我們不禁會追問,這種力量源自何處?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三角形光影的構圖,這種結構被認為是繪畫構圖中最穩定的圖形,為她的作品增加了構成上的基礎。同時,在她的畫面中,對稱的光影,幾何的光線形式讓她的作品在黑白強對比的同時,又增加了幾分視覺上的流暢。這些我們熟悉的軀幹,在光影的照射下,呈現出了“點線面”構成樣式的幾何圖案,使之在現實與數學幾何中游離,這種數學幾何最大程度回避了攝影師的自身的感性判斷,從而理性地分析每一軀體在光線下的力量。

倒三角形的光線讓畫面顯得十分高貴,如同一顆鑽石在發亮

因為光影而被分割的後背,得以讓腰部、手臂的曲線更加凸顯

沒有刻意地用背部去表現性☆禁☆感或是堅實,被截取的細節更多的是一種人體的樂趣

人體的動作走向與光影相互配合,顯得更加有張力,且有趣

被框在三角形中的手臂,看起來更有韌性

靈光博物館 Traer Scott的觀念動物

美國女攝影師 Traer Scott 完成于2012年的一個拍攝項目,她在美國各地的自然博物館拍攝了一系列獨特的環境肖像,利用玻璃櫃的反光倒影來呈現人類與自然之間陌生的共生關係,置景技巧嫺熟而有想像空間。

在這種光學重疊的紐帶下,連接起過往和現在,死亡和生命,稍縱即逝的倒影成為人類與自然之間充滿隱喻的寫照。

Traer Scott,美國女攝影師,曾經獲得 Helen Woodward 人道主義獎,作品發佈於《國家地理》、《生活》、《Vogue》等國際知名雜誌。在全球多個畫廊展出,現今已經出版了5本畫冊。

Traer Scott

偶然的靈感

談到在博物館拍攝動物,我們耳熟能詳的便是攝影家杉本博司的代表作品《博物館》,動物標本在博物館的置景中顯示出接近真實的狀態,細膩的影調,精良無瑕疵的製作都成為了杉本博司的代表。然而對於攝影師Traer Scott而言,她並不追求杉本博司式的表現方式,而是將自己的親身經歷與作品融合,用自己的語言來訴說這一充滿了荒誕意味的場景。

在攝影師Traer Scott小的時候,曾經和母親在家鄉的自然博物館當志願者,那段時間她們每天都在博物館裡,游走於死去的動物和遠古故事之中,整理超過一個世紀累計的各種書籍和報紙。10年後,在一次拜訪紐約自然博物館的時候,她偶然拍攝到一張她自己和丈夫倒映在玻璃展櫃上的照片,和玻璃另一面的動物疊在一起。這張照片讓她產生了拍攝這一系列照片的啟發,於是她開始參觀各地的自然博物館,拍攝人們的肖像。

自然歷史別樣體現

這些看似多重曝光的照片,其實每一張都是一次拍成的,只不過利用了玻璃本身的倒影。Traer蟄伏於各大博物館,捕捉住參觀的人與這些有著一塊玻璃之隔的歷史自然標本發生某種沒有實質性、卻又充滿故事性的關係,人物的表情、動作與這些看似有著生命體征、靜止的動物標本,在這種光學重疊的紐帶下,連接起過往和現在,死亡和生命,稍縱即逝的倒影成為人類與自然之間充滿隱喻的寫照。

成群的孩子走過這些標本,就如曾經也有無數的人這樣經過它們

在匆忙走過的人群中佇立呆望的女孩與凝視人群的小熊貓有著同樣純潔的眼神

人與動物的眼神,在這一刻達到一致,似在共同回顧歷史

戴著帽子的神秘男孩,“引起”了鹿群的觀望

玻璃形成的反光將人的頭部與動物的頸部相結合,留下了一張奇怪的影像組合

via Fotomen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