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物聯網風口正猛!中美企業如何相互借勢?

OFweek物聯網訊 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全球化,來自不同國家的大型製造業和科技公司正積極地參與到這場變革中。中美之間的聯手尤為明顯,尤其是,中國的製造企業和互聯網服務業在國際範圍內迅速擴張。雖然這常被某些好事的媒體誇張描述為“爭奪經濟主導地位”,但其實這種聯手對雙方來說都是細水長流的長遠利好。
眾所周知,中國以製造業見長,並在全球範圍也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從最初基於低成本和高產出的“中國製造”發展到現在更高效和更智慧化的“中國智造”,其所覆蓋的生產領域從空調到家電,工業設備等等,十分豐富。
那麼美國呢?曾經作為一個製造業中心的美國已經把它的技術重點轉向軟體和服務。來自Facebook和穀歌等公司的技術創新為一些資料管理平臺奠定了基礎,諸如Cassandra和Hadoop。坐擁以亞馬遜AWS為代表的IaaS服務商的集成優勢,美國在企業軟體和資料分析服務方面當之無愧是全球領先。
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和美國的發展都是全球的佼佼者,技術上非常強大,應用覆蓋也十分廣泛。美國有穀歌、Facebook和亞馬遜所建立的線上應用服務,中國相應地也湧現了BAT三足鼎立的互聯網巨頭陣營。中國巨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可能比美國更大,如果將線上通訊、移動出行、和移動支付考量在內的話,中國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綜合指標可能還要高於領美國的分數。
未來兩國肯定會面臨日益激烈競爭局面,換個角度來講,同時也是空前的合作機遇,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落幕、物聯網時代真正開啟的轉換期。物聯網是移動互聯網的延伸,它將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聯網設備由智慧手機、智慧電視拓展到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萬物”。在物聯網時代,萬物聯網僅僅是第一步,聯網以後生成大量資料才是價值的根源。通過對資料的挖掘,可以讓“物”具備更智慧的功能,或者改變人類的固有生活和工作方式。隨著物聯網在全球範圍內的迅速擴張,由聯網的“物”產生的資料將會達到空前的規模,是PC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幾億甚至幾十億倍。
這個巨大的“資料集散中心”便是當前中美科技企業合作的絕佳切入點。中國的製造業實力遇上美國的企業軟體、大資料的創新能力,這些核心優勢的碰撞應當會產生炫目的火花。
然而,現實卻是骨感的。從歷史和經驗來看,美國的軟體公司會嘗試在中國拓展自己的優勢往往以失敗收場,而中國的製造商走出國門把品牌打到美國市場也屢屢受損。又是什麼原因?
Ayla作為一個從創始之初便考慮跨中美兩過的物聯網公司,自然也避不開上述跨國公司都會遇到的“基因融合”難題。然而我們有幸成長為一家在全球都具備影響力的雲服務提供者,因此總結了Ayla對中美市場發展的一些看法。如果你也遇到了跨國創業公司必經的幾大難題,那這些看法或許對你有所幫助。
物聯網:中美企業優勢的集大成者
正如前面提到的,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技術優勢。中國是一個以製造見長的國家,而美國則是在大資料管理和企業軟體領域有絕對優勢,而最底層的晶片和軟體技術則是西方舶來,中國製造。
中國政府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戰略指示,這是第一次正面“對抗”德國的“4.0”計畫和美國的工業互聯網改革,“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提出對於我國工業和製造業來講,是正式參與全球工業變革的標誌。它象徵著這個國家正在經歷智慧化轉型,從工業3.0時代到工業4.0時代的變革。在北美和歐洲等工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已基本完成這次工業革命,那麼對於中國,要想跟進工業變革的腳步,必須要面對一個課題——物聯網時代,如何處理大量的工業資料。
這正是物聯網的用武之地,因為它提供了一個互補模式:將中國工業革命的剛需和美國大資料管理的實力完美契合。
物聯網不僅需要各種高精尖技術的結合,還需要硬體支撐,這正是中國製造業的專長。因為“萬物互聯”離不開的我們身邊的物,物聯網需要將軟體和硬體結合在一起。
在中國,許多企業已經開始將物聯網作為發揮硬體和製造實力的新領域。在IT行業,以上優勢有相當體量的用武之地:如在大型金融儲蓄、下一代消費模式和其他創新領域。
全球知名研究機構埃森哲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在中國物聯網對推動行業增長助力明顯:預計到2030年,物聯網可以創造高達1.8萬億美元的GDP累積貢獻值。
這對於美國的資料處理軟體企業非常有吸引力,這也激勵這些相關公司開始在中國物聯網市場跑馬圈地。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