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博物館安防漏洞如何破解?

OFweek安防網訊 長達五千年的文明歷史為當代中國留下無數文物,這些文物自身所反映的考古價值和其自身所隱藏的歷史資訊無從估量。近些年,例如央視《鑒寶》等一些對歷史文物典故探索節目的播出,讓不少人重新認識了文物的價值。而文物失竊、流失、變賣的消息更是屢見報端,因此,對博物館的安防建設迫在眉睫。
我國博物館的安防漏洞
目前中國的博物館已經超過3000個,據不完全統計,博物館藏品的總量已超過1500萬件。對任何一家博物館的館長來說,最擔心的就是博物館的安全。正如國家文物局督察司葉春司長說,博物館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安全就是最重要的議題。在還沒有使用安全技術防範階段,早期博物館只能用人防和物防來保護藏品。
1959年8月15日,盜賊武慶輝潛入有著高牆大院和相當保衛力量的故宮盜寶,皇帝訂婚金冊、古金幣和禦佩劍等文物被連夜盜走,就是由於當時技術防範手段落後所至。這是新中國成立後故宮盜寶第一案。因此,確保藏品安全是博物館的責任和首要工作任務。博物館安全技術防範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不法分了無法靠近藏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些傳統的防範手段也不斷融入"技防"的內容。"技防"是通過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安全防範,比如電子監控,電子防盜報警等等技術手段,是安全防範的必不可少的輔助手段,主要包括防盜報警系統、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出入控制系統、供電及防雷等。
先進的"技防"系統可以實現在犯罪分子出現時報警,為抓捕盜竊博物館的犯罪份子提供第一手資料。從上世紀60年代起,我國第一台聲控防盜報警器開始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珍寶館內投入使用。1962年4月16日,孫國范潛入故宮珍寶館內企圖盜竊“珍妃印”等文物時,被保衛人員逮個正著。這是我國首次應用聲控設備擒獲文物盜賊。可見,"技防"有效地彌補了人防加物防時空上的不足,是近代科學技術用於安全防範領域並逐漸形成的一種獨立防範手段。
但我國絕大多數的博物館的技術防範仍然非常落後和單一,讓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博物館安全案件呈現反彈趨勢。比如2011年1月28日,3名犯罪分子闖入湖北黃岡博物館內,打暈值班人員,搶走戰國時期的青銅器3件。2016年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客某視頻訪談節目時談及院內安防話題表示,故宮將進一步提升安防系統。不僅是故宮,現如今隨著對文化知識魅力與價值提升,博物館安全得到進一步重視,各地對博物館安防都將提出明確要求,借助科技的力量,博物館安防建設也與時俱進。
努力構建與時俱進的博物館三層安防體系
博物館安全防範工作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其技術防護更是涉及到博物館的各個方面。從新時期來看,博物館的安防體系有三個層面,第一是實體防範,第二層是結合物聯網的探測技術,比如攝像機、報警器之類的。在這個層面博物館安防已經與時俱進了,比如,在參觀者無知覺的情況下自動記錄其參觀資訊的人臉識別系統,還有可以防止文物被掉包的顯微圖像辨識技術,充分保護外出展覽文物的安全;視頻人臉識別系統能夠在參觀者無感知的情況下自動採集其參觀資訊,提升博物館安防水平。上海博物館保衛處負責人吳敏偉介紹:這種事後追蹤的方式顯然是比較被動的。博物館更應該做好事前的預警工作。根據長期觀察經驗,盜賊一般作案前都會進行多次踩點。視頻人臉識別系統通過抓拍來館參觀的人臉、人臉入庫、查重比對、對可疑人員進行預警,再配以人防,就能積極有效地及時發現和處置博物館的安全隱患。
而第三個層面是終止犯罪,徹底將被動安防變為主動安防,這是我國博物館安防面臨變革的一個節點。從之前的介紹不難發現,事後追蹤的安防體系被動,如何增加主動的實戰性,是博物館安防急需思考的問題。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