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師30年經驗傾情奉獻,實戰打窩技巧!

眾所周知,對於野釣來說,找好“窩子”對整個漁獲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找對窩子後,對“窩”的喂、投、換、挪、補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那麼,該如何把握好這五種關係呢?且聽小海慢慢道來。

*【釣魚王漁具黑坑散炮餌料,專攻黑坑 錦標賽競技型 立體誘魚 快速聚魚】

一、喂窩要幾分,不可隨意性

喂窩的目的,是誘魚聚集,以便釣之。然而,要是不分時間,不看水情,不論魚種的有啥喂啥,效果就不會很好。要想把魚聚得來、留得住,應做到以下三分:

1、分季節確定餌類冬春兩季,尤其是隆冬初春時節,因魚兒處於少吃,少動的冬眠、半冬眠狀態,其誘料應選擇色鮮、耐泡、濃香的顆粒類,來增強它的顏色和香味。從而,發揮出誘餌的“強引力”,才相對容易誘魚進窩。

夏秋兩季,魚類特別活躍。四處遊弋覓食。正是因為它們遊動性很大,即便誘餌並不鮮豔,其味也不怎麼濃香,但由於遊竄中魚與餌擦邊,使它們顯而易見和聞之則停。所以,這期間,誘料可相對普通一些。但陳、酸、臭餌(除酸餌、臭餌料能誘鰱鱅外),仍然不可用。因為這種料餌,一落水雖也能起到瞬間的誘聚作用,但只要魚兒聞到自己不喜歡的這種異怪味,很快就會離去,並且三五個小時內一般不會“回頭”。

此外,在小白鰷特別多,又十分猖獗的盛夏初秋,不能用霧化性底窩商品餌或麵食性自製粉狀傳統餌撒窩。因為,撒窩時它們不等餌料沉底就上來搶食一空,然後仍會在窩邊半水逗留不散,等你再喂,它就再搶,對水面窩底都會造成干擾。反之,要是用商品顆粒餌且喂量稍大一些,不僅能相對避免和減小雜魚鬧窩,還能保障一定時間內窩裡有魚。

2、分水情確定餌量

在水色比較渾濁,且兩岸水草相對茂密的小溪河或農村一些不是很大的養殖堰塘垂釣。這些地方的藻類浮游植物及水生昆蟲等天然食料比較豐富,塘主經常投放飼料因而是“肥水”。平時魚兒不饑餓不饞食,所以,其撒窩喂量並不在多,而在於“精”,才能聚魚、留魚。

要是在大江大河和大型水庫垂釣,這些地方水面大、水色清,一般都少有水草、藻類,自然食料缺乏。要想誘它們聚集,其餵料的投放量,就應多出“肥水”水域的兩倍,才能發揮誘聚作用。

此外,若在靜水水域用鬆散型的商品餌垂釣,因掛鉤的釣餌有隨釣隨散性,邊散邊喂,越釣越“發”(窩)的作用,可在下竿前一次性少喂或不喂窩料。

3、分魚種確定餌型

野釣,釣者平時一般都是主釣鯽魚,而誘鯽魚的窩料,最適宜用傳統的“藥酒米”,商品餌的“麝香米”或“麝香液體香精”拌制的白大米中的一種或幾種,這些米餌混合成的單一型誘餌,就完全能起到誘聚作用。

但如果想專釣草、鯉魚,不僅要以小麥粒、玉米粒、黃穀、大米、紅薯以及玉米麵和麥麩皮合蒸的麵團做“綜合型”誘餌,而且喂量應是鯽魚的5~10倍,才更能起到誘聚作用和長效保窩留魚。

要是想釣鰱鱅、黑魚、鯰魚這類喜歡餿酸腥膻味的魚種,其誘料則應用酸臭味較濃的細粉發酵餌(主攻鰱鱅)和羊、狗、牛、雞內臟加天蠶、地蠶(土蠶子)及土蚯蚓剁細,再加玉米粉、麵粉(增加粘性)。這種特殊原料製成的誘餌,對它們才更有事半功倍的誘聚效果。

*【蝦粉赤尾青腥味濃烈餌料,用蝦粉、赤尾青等製成,誘食性強,廣譜性強,效果好。】

二、投窩遠或近、落水輕要准

“投窩”,即拋竿。拋竿,不僅要輕鬆利索,更在於不管遠近,都要求落水要“輕”,落點要“准”,才能保障進了窩的魚兒不受到驚嚇和避免釣非所喂。要做到這一點,就手竿而言,除了墜子本身不能重於浮漂的“浮力”而上得太大外,在拋線出手的操竿要領上,還應採用竿梢提線,手腕壓竿的“抬式慢落法”,才能減輕鉤、墜、餌入水的振盪聲。

至於落點要以窩心為准的問題,是按散窩時,窩面以對岸某地、某物作為記號來判定“合一”的。尤其使用鬆散型麵食性素餌,要求竿竿投入窩心的圓周範圍不得超出30~60釐米,否則就發揮不好面餌釣“快魚”的效果。

*【進口碳布材質,細身長節,調性靈敏,極佳的韌性,抗疲勞性和回彈力,四六軟調鯽魚竿,腰力十足,適合細線博大魚,遛魚也非常輕鬆。】

三、換窩論時段、確定守或換

手竿野釣,很多人都習慣打3~5個窩點以便選擇,這很正常,也值得推廣。不過,試釣換窩,應根據季節從撒喂投料到能夠誘魚進窩的時間長短來掌握確定。一般為:冬季,由於魚兒冬眠期少吃、少動,撒窩後,至少要兩個小時,甚至更久,才能引誘它們進窩。這期間,釣者若撒喂三四十分鐘不見有魚咬鉤,就習慣性地頻繁換窩,有些操之過急。結果,往往是“不‘動’就換,越換越煩。越煩越急,越急越換,人走魚來,人來魚散。

但到了仲春後和夏秋季節,因魚類特別活躍,四處遊弋覓食,喂窩後一般二三十分鐘就會有魚訊反應。即使釣位不是很理想,最遲1小時左右也該有魚進窩。下竿後,在魚與餌“對路”的情況下,若還是不見浮漂點動,則為無魚“死窩”。對此,釣者若是堅持“守株待兔”,那就是一種固執性失誤了。

面對上述兩種情況,正確換窩的大致時差和方式可分別為:

冬季,當甲窩從撒喂到試釣兩小時後,若下竿20~30分鐘不見有魚咬鉤,則可考慮換到乙窩;要是乙窩也仍無反應,再換到丙窩,如此往下,挨個試釣。當試出某個窩子有魚,即使隔三差五的才釣上一條,最好也莫再“移情別戀”。畢竟是冬天,能夠有所釣獲就已知足,再換也不過如此,甚至不及。這是筆者垂釣近三十年來的教訓和經驗

春夏秋季,也是這樣。按撒喂的窩子輪流試釣,將從撒喂到試釣的時間差縮短到30~40分鐘,則可判定窩裡是否有魚,減少“沒魚空守”或“有魚沒釣”的失誤。

*【阿魏釣魚小藥野釣鯽魚鯉魚餌料添加劑,黑坑中藥酒,味辛、溫,誘魚奇效,氣味獨特,肉腥香。】

四、挪窩忌頻繁、以防利成弊

有人總結出:“挪挪窩,釣得多”的經驗。所以,很多釣友都習慣用這種方式來逗引魚兒咬鉤。這在一定程度上對轉來轉去也不肯輕易張嘴的窩中之魚,能起到一定的引誘作用。因為魚兒突然發現有忽起忽落的飄餌,習慣去追逐銜咬。但我們又不能因魚兒的這種攝食習性而頻繁挪窩,那會適得其反。尤其使用鬆散型麵食性釣餌,特別是“拉餌釣”,莫說反復幾次的提提放放容易脫餌空鉤,就是一次的輕提輕放也會導致鉤上無餌。

即使是蚯蚓這類蟲餌,雖不易脫落,但因頻繁的挪動,或許某次正欲張嘴攝食的魚兒,被你突然拉線提升感到意外會棄而遠之。若反復如此,即使它們沒有離窩,也會由於回回追銜不中而感到驚恐不安就更不敢輕易咬鉤。所以,挪窩,既是一種變“死窩”為“牽活魚”的逗引方式,又不能以此作為“勤挪多釣”的經驗推廣。否則,會變“利”為“弊”。

五、補窩講時量、勤多都不當

補窩的目的,除了為起到邊釣邊誘的作用外,更主要是為留魚在窩,有聚不散。要做到這點,必須把握好補窩的時間和補喂量。

首先,正起魚時不宜補窩。恰恰有的釣友正起魚,又擔心窩裡魚快被釣光了,稍長一點時間不見有魚咬鉤就又馬上喂窩。其實這個時候,不宜立即補窩。以鯽魚為例,鯽魚本身就習慣群遊。若稍長時間沒有魚咬鉤,可能是因為那3~5條一群光顧的魚兒釣完後,而另一群還暫時沒有進窩。何況一群之間,總會有膽小謹慎的魚兒,攝食需要一定的過程。倘若這時窩裡突然又補下了一些餌料,它們就會只揀“落地桃”,不摘“樹上果”。這便是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嘿!怪哉,只補了點點窩,反而不‘動’了!”的主要原因。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