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加拿大在北美汽車工業市場上,也算是一片“人見人愛”的投資沃土。它的人力和電力成本低於美國,政府稅收也低於美國,又毗鄰美國消費市場,所以深得各國汽車巨頭的青睞。通用、福特、克萊斯勒、豐田和本田五大汽車公司,都在加拿大設置了裝配廠,然後將產品銷往美國。汽車製造業是加拿大,尤其是安大略省的支柱性產業。
在鼎盛時期的1999年,加拿大年產汽車304.9萬輛,排名世界第5位。安大略省擁有排名全球第一、第二和第四的零部件製造廠,是僅次於美國的美洲汽車製造基地。而且,在2008年經濟危機之前的20餘年裡,加拿大在對外汽車貿易中,始終處於順差地位,最好的時候,達到年順差146億加元,為加拿大賺取了大量外匯。汽車工業產值占加拿大國內生產總值的12%左右,是僅次於石油的第二大出口業。
1996-2006年世界各國汽車產量
圖片來源:Industry Canada
加拿大對外汽車貿易資料統計表
圖片來源:Industry Canada
然而,風水輪流轉。從2006年開始,隨著美國出現經濟危機,加拿大汽車產業陷入了困境,產量和出口急劇下降,對外貿易利潤也隨之減少。從2007年開始,加拿大對外汽車貿易陷入逆差,2008年逆差加劇,2009年達到頂峰,超過100億美元。與此同時,汽車產業從業人數大幅度縮減,從2009年到2012年,由152600人降至109100人,降幅高達28.5%,差不多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失業。加拿大汽車產業進入了“寒冬”。
市場如戰場,繁榮了幾十年的加拿大汽車產業,偶爾感受一下“寒冬”的滋味,也未嘗不可。但是,這一次加拿大汽車產業所面對的,似乎不是春天來臨前夕的寒冬,而是暫時看不到盡頭的寒冬。因為,從2010年以來,美國市場需求已經出現強勁反彈,到處都在開足馬力生產,可加拿大對美汽車出口數量,不但遲遲恢復不到原來的狀態,反而在美國市場上不斷丟城失地,嚴重失去了往昔的活力。
長期以來,加拿大一直是美國最大的汽車進口來源國,比墨西哥對美出口汽車數量,多了好幾十萬輛。但是,從2014年開始,墨西哥開始取代加拿大,成為美國第一大汽車進口來源國。當年,墨西哥對美出口汽車187萬輛,加拿大對美出口汽車184萬輛;2015年,墨西哥對美出口汽車199萬輛,加拿大對美出口汽車197萬輛。目前,兩國對美汽車出口的差距尚不是很大,但是它預示了一種新趨勢的出現。
2000-2012年北美三國汽車產量示意圖
圖片來源:CAPC
上百年來,加拿大汽車產業基本是靠美國“活著”的,80%以上的汽車,都出口美國。失去了美國市場,就等於失去了核心動力。因此,2013年,一位汽車工業專家就預測,伴隨著汽車產業鏈向墨西哥轉移,加拿大汽車工業產量將逐步減少,到2020年可能會減少25%,也即從年產245萬輛下降到182萬輛。2014年,加拿大汽車產量不到240萬輛;2015年,汽車產量不到230萬輛,也確實印證了上述汽車工業專家的預測。
為什麼持續興盛的加拿大汽車產業,經歷了一次“寒冬”之後,就突然衰退不起?是加拿大汽車工業自身出現了嚴重問題嗎?
其實,問題恐怕還真不在加拿大汽車工業本身。它的產品品質還是那個產品品質,生產效率還是那個生產效率,配送系統還是那個配送系統。實際上,根據資料統計,2009-2012年加拿大汽車工業的勞動生產率,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增長了22.5%。問題的根源在於,加拿大的汽車生產成本,相對於墨西哥來說,變得有點偏高了。
從1992年到2002年,加元曾經一路貶值,跌到1加元只能兌換0.6美元多點。那時候,加拿大汽車工業不用擔心銷路,日子最好過。但是隨後幾年,加元開啟了持續升值之路。到2007年高峰時,1加元兌換1.1美元,竟然比美元還“值錢”。2008-2009一度下跌後,2010-2014再度上漲,基本保持在1加元兌換0.9美元以上。這種大幅度的貨幣升值,間接提高了加拿大汽車的價格,抵消了加拿大汽車工業的生產優勢。
1970年以來加元與美元匯率變動示意圖
圖片來源:網路
同時,勞動力成本上升,讓加拿大汽車工業的利潤,變得更加微薄。二十餘年前,美國汽車工人的小時工資,比加拿大汽車工人多十多美元,在其他環境差不多的情況下,到加拿大投資建廠,當然是最佳選擇。然而,最近十多年來,加拿大汽車工人工資不斷上漲,再加上工會力量強大、福利制度完善,加拿大汽車產業的勞動力總體成本,實際上已經與美國相差無幾。早在2006年,加拿大汽車裝配工人的小時工資,已經僅比美國同行少1.39加元;零部件汽車生產工人的小時工資,僅比美國同行少0.28加元。現在,加拿大勞動力成本相對於美國的優勢,想必更小。
圖片來源:Industry Canada
當然,與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相比,加拿大的整體汽車生產環境,仍然具有一定優勢。根據KPMG提供的統計資料,在發達國家中,加拿大的工業租賃費、電費、數位化服務費(digital services)都是最低的;總體勞動力成本、市中心辦公場所成本、運輸成本、公司服務成本和製造業稅率成本,屬於第二低;另外還有4項指標排在第三低或第四低的位置。如果將美國企業經營成本指數設為100,2014年加拿大的企業經營成本指數為92.8,2016年更是將至85.4。加拿大的企業經營成本,顯然還是比美國低的多。
可是,金融資本追求的不是相對利潤,而是最低利潤。它們要從全球市場尋找最賺錢的投資地點。哪裡的生產成本低,金融資本就會流向哪裡。加拿大與美國相比,尚具有一定企業經營成本優勢,但是與後起的墨西哥比起來,則完全落了下風。
根據KPMG提供的資料,2016年墨西哥的勞動力成本、市中心辦公場所成本、工業用地和建築成本、天然氣成本,都是最低的;郊區辦公場所成本、物業稅屬於第二低;另外還有2項指標,排在第三低的位置。如果將美國的企業經營成本指數設為100,2014年墨西哥企業經營成本指數為81.3%,2016年又降至77.5,比加拿大低了10個點左右。
2016年歐美主要國家企業經營最低成本分類排名
圖片來源:KPMG
2016年十大企業經營最低成本國家排名
圖片來源:KPMG
墨西哥的勞動力成本不僅低於加拿大,甚至比中國都低。根據相關資料,2014年墨西哥汽車廠一名非熟練工的預期年薪為3645美元,而中國同樣崗位的平均年薪已經達到5726美元。
在這種情況下,墨西哥自然成為了金融資本關注的投資沃土。美、日等國汽車巨頭,開始減少對加拿大汽車產業的投資,甚至關閉部分裝配工廠,轉而向墨西哥進軍。即使像麥格納這樣的加拿大本土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都準備赴墨西哥投資設廠。
加拿大與墨西哥的汽車產業,一時“冰火兩重天”。兩國分別獲得的汽車投資,呈現出顛倒之勢。
從2000年到2008年,加拿大汽車產業平均每年都能獲得30億美元以上的投資,其中2007年高達42億加元。然而,從2008年開始,汽車巨頭在加拿大的投資急劇下降,2009-2011年減少為15億美元,2011年減少為16億美元,2012年以來,始終未能超過20億美元。同期,墨西哥汽車產業獲得的外來投資則不斷攀升,2014年達到22億美元,2015年更是創紀錄地達到60億美元。2016年4月,僅美國福特公司,就宣佈準備斥資16億美元,在墨西哥建立小型汽車製造廠。
根據CAR提供的統計資料,從2010年到2014年,北美汽車產業共獲得696億美元投資,其中墨西哥197億美元,加拿大40億美元,後者僅為前者的1/5左右。可別忘了,十幾年前,墨西哥汽車工業與加拿大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呢!
2010-2014年北美汽車工業投資分佈圖
圖片來源:CAR
根據以上分析,可知加拿大汽車產業衰退的根本原因,並非2008年的經濟危機,而是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墨西哥汽車產業的“闖入”。墨西哥汽車產業憑藉更為低廉的生產成本,“奪”走了加拿大汽車產業的外來投資,擠壓了加拿大在美國汽車市場的份額,動搖了加拿大汽車產業的發展根基。
不過,在這場北美汽車產業轉移浪潮中,加拿大不是唯一的受損者。總體來說,美國也是加拿大的同路人。特朗普在競選階段,之所以經常對墨西哥“出言不遜”,並對汽車工業再三抨擊,就是因為美國汽車巨頭“東南飛”,紛紛跑到墨西哥建廠,“拋棄”了國內的汽車產業工人。特朗普上臺以後,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阻止汽車產業轉移、重振汽車產業雄風。他已經放出話來,要對墨西哥產汽車徵收重稅。
美國自產汽車滿足不了國內需求,必須從國外進口。如果美國對墨西哥發動汽車貿易戰,加拿大汽車產業就有機會,恢復對美出口的部分份額。
【專欄自序:近年來,隨著中加經貿往來的迅速發展,國人對於加拿大的關注與日俱增。但是,加拿大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其政治和經濟情形到底如何,恐怕沒有多少國人真正瞭解。即使有心移民加拿大的人,也未必能夠掌握多少有關加拿大的資訊。有人可能會說,加拿大差不多就是美國第51個州,根本沒什麼可說的。確實,加拿大在經濟上高度依賴美國,與美國聯繫密切。但是,如果據此斷定加、美“親如一家”,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無論政治還是經濟,加拿大與美國都存在很大差異,兩者並非“一家”。我們如果想投資中加貿易,或者想赴加留學、投資移民,都有必要近距離觀察加拿大,瞭解它的民族精神、政治走向、行業經濟以及未來中加貿易的發展趨勢。接下來,筆者將結合自己的閱讀和體驗,為大家描述一個相對清晰的加拿大。】
(胡家駿先生獨家為FX168財經網提供《走進加拿大》系列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姓名,感謝配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