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炸響鈴,我的小確幸

撰文/陳豆子

昨天在一家浙菜館又吃到了這道炸響鈴,那是一家熟識的館子,而這是一道熟識的菜。

在這家浙菜館賣得最好的菜中,就有這道炸響鈴,很多人喜歡選擇炸臭豆腐和炸響鈴的雙拼,但我則是更喜歡這炸響鈴,只因為那種微妙的酥脆和滑嫩混合的口感。

炸響鈴是道烹調起來並不複雜的菜,用油豆皮裹了細細剁成茸的裡脊肉,其中自然少不了紹酒調味,再斬成數段,丟進油鍋去炸,到豆皮的顏色成了誘人的亮黃色就可出鍋。夾一塊炸響鈴,蘸一點甜醬,放進嘴裡的第一口那種酥脆的響聲,便是“響鈴”二字的由來。有“腐皮薄如蟬翼,食時脆響如鈴”一說。而緊跟著竄出來的肉餡,又把豆皮的味道提升到了新的層次。無肉不歡,對於食客來說,總是這樣的。

在這道炸響鈴裡,雖然能記住的味道,大都是屬於其中的肉餡的,但外面包裹的豆皮,才是這菜功成名就的根本。豆皮,不同于中原人常做涼菜切絲或者鹵來吃的那種頗有厚度的豆腐皮,或許油豆皮是個讓人更明瞭的更準確的叫法,那是種半透明狀的食材,煮來吃的話十分筋道。一直覺得豆腐是人類在對食物能量的追求中的曠世傑作,而豆腐皮的各種變體,又是人們在豆腐的基礎上的不斷創新。而當豆腐和肉結合在一起,就是一場蛋白質的狂歡。掛著沒瀝幹的油脂的響鈴,蛋白質,脂肪,膽固醇,在口中肆虐,人總是會妥協的,妥協在食物那強大的不可抗力面前。

誠然,“膽固醇萬歲”雖然是個讓人激動的口號,可健康也是人們的追求。於是炸響鈴也有另外一個“內素”的模樣。關鍵性的外皮自然不會換,但餡料則可以換成山藥、蘿蔔、香菇、冬筍之類。山藥自然是替代了肉餡的粘合力,香菇送出的是特殊的香味,而冬筍,則是關鍵一環。音樂界有“絲不如竹,竹不如肉”,可在食客眼中卻有著“肉不如筍”。添了這一味冬筍,素炸響鈴也成了一種不錯的選擇。

看過一個有關炸響鈴的典故:一次,有個大漢進店專點炸響鈴下酒。不巧豆腐皮原料用光。這大漢聽說這豆腐皮產在泗鄉,便飛馬將豆腐皮取來。廚師有感于大漢對此菜的執著,特意把菜形做成馬鈴狀,來紀念他愛菜心切、馳馬取料這件事。於是,後人才稱此菜為"炸響鈴"。

這故事自然是再常見不過的附會,但其中提到了炸響鈴一定要用泗鄉的豆腐皮。我嘗試在地圖上搜索泗鄉這個地名,但在杭州一帶已經找不到這樣一個地方了。幾經周折,才在杭州西南郊的富陽市找到了一個東塢山村,據說出產的便是泗鄉豆腐皮。這小村出產的豆腐皮,成就了三十六道杭州名菜中的乾炸響鈴。

回想昨天那餐,這道炸響鈴,足足點了兩盤。在想吃時能吃到,吃到時能吃夠,這也是種幸福吧。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