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這樣的情況: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說話晚,當自己家的孩子只會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一句完整的句子都不會,深深的憂桑啊。雖然很多過來人都會安慰媽媽們:別急,長大了還愁寶寶不會說話嗎。但是小編真心想提醒:如果生理一切正常,別光埋怨寶寶,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1.是否喜歡包辦寶寶的一切
家人的寵愛,讓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麼東西,根本不用說話,眼神一瞥,小手一指,家人第一時間心領神會,立馬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習慣了替孩子表達需要,讓孩子根本沒有使用語言的必要,他怎麼還能學會說話呢?
2.是否丟失太多和孩子溝通交流的機會
平時老人帶孩子的家庭比較多,老人本來就少言寡語,如果爸媽回家又是“手機控”、“電腦族”,自然沒有和孩子太多親子交流的時刻。寶寶缺乏學習與模仿語言的環境,語言發展自然會受到影響。
【嬰兒音樂玩具毯,增加親子互動時間】
3.是否對寶寶說話有過指責和笑話
很多媽媽內心是擔憂的,所以表現出急躁。經常和別人家孩子作比較,指責孩子不如別人,當寶寶說的並不標準的時候,又急於糾正。這些,大大降低了孩子說話的成就感也在無形中抑制了寶寶的表達欲望。
當我們瞭解了導致寶寶說話晚的諸多後天原因之後,就要學著引導孩子開口說話。怎麼做?以下幾點建議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1.關鍵時刻,別替孩子說話
在生活中,想法設法激發寶寶說話的願望。比如孩子咿咿呀呀的通過手勢和眼神來表達自己想喝水的需求,別急著把水杯遞過去,可以問下寶寶:“寶寶想喝什麼“,引導孩子說出”水“,如果孩子說了,可以再強調:”寶寶想喝水了是不是,媽媽去拿好不好”。當孩子大一些,可以用選擇句式,”寶寶想喝開水還是果汁“。總之,當寶寶有什麼要求,媽媽可以適當地根據寶寶年齡延遲滿足,讓他們學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
【嬰兒吸管防漏飲水杯】
2.不妨做個話嘮媽媽
由芝加哥大學教授Dana Suskind領導的研究發現,寶寶在嬰兒時期,家長越是“話嘮”,孩子就越聰明。
和寶寶一起,你應該盡可能地向寶寶描述過程中發生的一些情景。比如走在馬路上,和寶寶說:“小汽車嘀嘀嘀,看,這輛車是黃色的哦!”逛公園,和孩子描繪美麗的景色:“寶寶你看,這是枚紅色的映山紅,那是翩翩起舞的蝴蝶。”即使在家給寶寶換個尿布,也可以愛意濃濃地和他們嘮叨:“媽媽要給你擦小屁股了哦,躺好不要動,舒不舒服呀?”
【寶寶故事機,加強寶寶語言學習】
總之,和孩子時時刻刻進行對話,即使他現在沒有給你正面的回應,但是一切“說”都是建立在“聽”之上,聽多了,才會最終內化成語言表達出來。當然,和寶寶說話時,要做到放慢語速,口齒清楚,聲調溫和親切,讓寶寶有個理解的過程。
3.親子共讀別忽略
親子共讀一直是培養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方法。媽媽可以挑選一些好記的繪本,指著圖片向寶寶講解:“這是一條好餓好餓的毛毛蟲。”“棕色的熊棕色的熊,你在看什麼。”可以重複講多次方便寶寶理解掌握。多次試讀後,爸媽可以試著一問一答:“毛毛蟲吃了哪些東西啊?”“熊在哪裡啊”......引導寶寶思考並回答。
【幼兒畫報,讓寶寶更聰明】
再大一些,聽完故事後,鼓勵寶寶用自己的語言將故事複述出來。書看的多了,孩子的詞彙量自然就多了,小腦袋時不時蹦出來新詞語,等著把你驚呆吧。
4.創造豐富的社交環境
讓寶寶多融入小夥伴的群體對於其語言表達能力是有不少好處的。因為,寶寶和同伴在一起有更多的溝通欲望,二來與他人交流時,大腦需要思考“說什麼”、“怎麼說”,這個分析、綜合的過程也是在促進大腦的發育與語言的發展。看著孩子們一起,用他們自己的“嬰語”,把“吃”說成“七”,把“獅子”說成“希幾”,“蘋果”說成“蘋朵”也是很萌萌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