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不讓孩子讀四大名著,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晚飯後帶著優優去社區公園散步。小朋友們正是撒歡兒的年紀,都聚在公園裡嬉鬧,那麼得鮮豔而可愛。我和各位媽媽坐在一起,閒聊家常。

突然,聽到一個小男孩用清脆的嗓音說:“此路是我開,此樹是我栽!過路的客人,留下買路錢!”他身後的幾個小男生便嘰嘰喳喳地附和:“我們兄弟們需要盤纏!”

在我大為詫異之際,只見優優也跟著有樣學樣,旁邊的一位媽媽笑呵呵地說:“最近正在給孩子講《水滸》的故事,想著把四大名著都給他讀一遍。”

原來如此。

回家的路上,優優問我:“媽媽,什麼是水滸?你也跟我講講水滸的故事吧。”

要講嗎?我思忖良久。

我要如何跟她講這些梁山好漢把過路的客人殺死,搶走車子財物,然後唱著歌慢慢地上山?我要如何跟她講李逵殺了扈三娘全莊,強把她嫁給矮腳虎?我更是要如何跟她講武松殺嫂、血濺鴛鴦樓?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裡也說到了類似的困境。她給孩子讀書,說到魯智深在佛殿上大便小便,她心裡暗想:這書是不是要壞了我的生活教育?說到魯智深在佛堂裡打砸搶,她想:這不是和文革小將破四舊一樣嗎?講到宋江殺妻的那個晚上,她結結巴巴,不想再講下去。到最後,媽媽突然“叭”一聲蓋上書,神情堅決,站了起來:“水滸傳我們不讀了!換換換!換書!”

龍應台六歲的兒子在聽完水滸的故事後,和鄰居小朋友一起站在人行道的兩邊,專找老人下手索取“過路費”。這讓龍應台非常氣急敗壞。

連那麼推崇《水滸》的金聖歎都說“少不讀水滸”,不外乎這書如果在不懂事的時候看了,容易學壞。小孩子不懂,沒有自我辨知能力,容易見樣學樣。

四大經典名著,我也喜歡看,而且不止看過一遍,尤其是《紅樓夢》。不過那時候小,沒有看過什麼品紅文章,不知道什麼紅學流派,只是以尋常心,看書中的人物,讀裡面的故事。那時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讀不懂林黛玉話裡的刺兒,參不透王熙鳳的機關算盡,所有的勾心鬥角,統統隱藏在字面之下。

不過也因看多了《紅樓夢》,少年時免不了林黛玉似的矯情,傷春悲秋。沒有林黛玉的才貌,卻有了林黛玉的小性兒,確實不怎麼招人待見。

很小的時候也看過《水滸》的連環畫,那時候覺得武松打虎、替兄報仇,簡直就是第一好漢;李逵背母,有孝心,對宋江忠貞不二,憨厚講義氣。

長大後才知道,武松雖然勇猛剛直,卻也是濫殺無辜之人。李逵更是壞到了腳底流膿的地步,視四歲小兒的生命如草芥,用他的兩個板斧將小孩的頭劈成兩半個!

《三國演義》裡全是爾虞我詐,各種陰謀陽謀,一群上了年紀的人天天琢磨著如何稱霸一方當皇帝。結果卻是沃野千里,白骨累累。

有人說:“水滸多流氓,三國多老賊。”雖不完全貼切,卻也並無道理。試想,這樣的思想,能塑造小孩子什麼呢?

似乎只有《西遊記》人畜無害了。在中國的玄幻小說中,《西遊》可以說是翹楚中的翹楚。這個倒是可以給優優講一下。

這些書都是很好很好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尤其在人性塑造方面,可以說是居功至偉。但是它們就像是賈府裡的老祖宗吃的“牛乳蒸羊羔”:“這是我們上了年紀人的菜,沒見天日的東西,可惜你們小孩子吃不得。”

因為它對充滿心機的人性世事刻畫得非常深刻,尤其是人性不好或是殘暴的一面。惡的東西太多,向善的又太少,所以在孩子還沒有足夠的識別能力之前,的確不適合推薦給孩子閱讀。

也許有的家長會認為,孩子看名著要趁早,張愛玲不就是在八歲看了《紅樓夢》嗎?看名著越早,孩子的閱讀能力就越強,思考的境界也就會越高。這其實是成年人的一種認識誤區。

我一直都認為,閱讀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我們讓孩子看什麼書,而是在每個年齡層,預先瞭解孩子的閱讀興趣和愛好,並予以尊重。把我們覺得好的書放在他面前,讓他自己願意拿起來看。或者帶著孩子去書店或是圖書館,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發現真正感興趣的書。

為了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或是閱讀改變人生,這樣的閱讀目的在我看來是有功利性的。我覺得對孩子而言,從閱讀中體會到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只有發自內心的快樂,孩子才會對讀書真正感興趣,並樂此不疲。

優優還小,我現在不打算讓她看四大名著,不想讓她抱著厚厚的書裝大人,不想催生出與孩子年齡不符的早熟。總有一天她會長大,人性的善惡她會慢慢接觸到,當年不能看的書也會一一品味。那時候,我要做的,就是給予堅定的支持。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