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已開啟向成為半機械人的目標“狂奔”的模式。
最近,日本豐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又有新突破,他們開發出的新系統,能用腦電波讀取你的所思所想。研究人員會讓每位受試者大聲說數位,機器人再根據腦電圖(EEG)腦掃描的讀數,即時猜測受試者說了些什麼。
研究結果顯示,當識別的數位為0到9的情況下,準確率能達90%,在日語中識別單個音節的準確率也有61%。看起來雖前景充滿光明,但腦電圖信號的語音解碼不利於收集足夠的資料,這將使基於深度學習或其他類型機器學習的難發揮作用。
為此,研究人員稱其開發了不同的研究框架,以少量訓練資料,實現高性能,但目前該設備還僅部分有效。未來,研究人員希望進一步發展腦機介面技術,能有效將想法轉化成可聽的詞句。最終,他們想把該技術與手機應用程式整合,且接下來5年即可準備就緒。
按照研究人員的構想,這種腦機介面技術,能讓那些遭受諸如 ALS 、中風或脊髓之類神經疾病折磨而癱瘓的病患,重獲溝通的能力。
較之當前仍需靠動動手指或眼睛,病患才能與外界溝通,這種直接用“想”就能實現“對話”的腦機介面技術,想想就讓人振奮。
那位造火箭,挖地下隧道的科學狂人馬斯克也這麼想。今年 2 月他提出,人類的未來形態是“半機械人”,如此才能免於在人工智慧時代被淘汰。將人腦與機器智慧間建立交流與控制的通道,人就可直接靠腦袋“想想”便能表達自我或操縱設備,比用手、嘴再對接電腦,更有效率。
離馬斯克說“半機械人”的話音剛落一月有餘,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人士稱,馬斯克又開了一家公司,名為 Neuralink Corp.。這家公司就承載著馬斯克“半機械人”的宏圖偉願,他們弄了項名為 “ neural lace ”的高科技,利用該技術,通過植入某微小腦電極,未來你就能將你的想法上傳或下載。
目前這家公司尚處初期,具體會弄些什麼產品未有定數。終極目標或是對人機械化改造,但在短期內,馬斯克擔心人被智慧型機器征服的情況暫時還不會出現,目前絕大多數人工智慧解決方案還停留在弱人工智慧階段。與上述日本研究者類似,Neuralink 很可能也是從“醫學應用”入手。有知情人士稱,該公司的第一批產品主要用來治療頑固性腦部疾病,如癲癇、重度抑鬱症等。
同樣心系腦病患者的還有 Facebook。才召開完的 F8 大會,Facebook 展示了一段大腦直接通過“想”,電腦螢幕裡就對應輸入相應單詞的視頻,每分鐘約能輸入 8 個英文單詞,受試者為 ALS 患者。患者使用了改進後的非侵入式感測器,這種感測器利用光線讀取大腦資訊,通過每秒採集資料數百次,來實現“大腦打字”。
Facebook 希望能達到每分鐘“讀取”100個單詞,使得通過大腦打字,最終比平日打字或語音輸入的速度快四倍左右。
這些“黑科技”是 Facebook 旗下神秘硬體部門 Building 8 的專案,之前 BI 報導稱,Building 8 還在研發用意念控制的假肢,通過腦掃描技術知悉大腦所想,進而“指導”假肢產生相應動作。
被腦機介面這一願景吸引的不止有像馬斯克、紮克伯格這類名人,線上支付公司 Braintree 的創始人 Bryan Johnson, 投資 1 億美元給相關創企 Kernel 研究技術;國防高級研究計畫署(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也計畫,四年內投資 6000 萬美元,開發植入式神經介面技術。
就目前腦機介面技術想落地,主要還是在醫療領域。這對那些常年行動不便,難以自我表達的病患而言,無疑是福音,終於能同常人般與人交流,又或者重拾能掌控身體的感覺。
但科技大佬們的野心不僅如此。
Facebook 最終目的是想打造全球化社區,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其意圖構建社區的基石,用意識去交流,能將交流成本降至最低,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個大圈子。而且想想看,你無須再使用 Oculus Rift 或者任意 VR 頭盔,甚至連 Hololens 的手勢識別都可免去,在很多場景裡,這種 AR VR 體驗或許更讓人沉浸。未來的特斯拉是不是也能用意念來控制呢?
但站在病患或者常人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或許機器讀取並曝光腦中的想法,也會讓我們有所顧慮。它是否會將“我”不想讓對方知道的東西也“告知”對方?Building 8 的負責人 Regina Dugan 是這麼說的,我們(Facebook)對識別和播放頭腦中的噪音不感興趣,這也意味著,你不想傳輸的大腦活動部分,我們不會涉及。
究竟等那天來臨會成什麼樣,尚未可知。做掌握技術的人,而不做被技術掌控的人這點很關鍵。
作者:夜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