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數人中都會根據輪胎磨損狀況來更換輪胎,但有一小部分人對於輪胎的磨損要到什麼程度才要換胎的認知有所不同,甚至還有些車主總要等到胎紋都快磨沒了才要去換胎,這種情況其實嚴重影響到行車安全,即使你車輛配置再先進,輪胎若無法提供足夠的抓地力也是徒勞無功。
其實現在的輪胎製造商都會在輪胎花紋上設計有1.6mm的安全指示記號(如三角形或TWI字樣),另外也有些標出3mm胎紋深度的雨滴記號,提醒車主輪胎在磨到記號時,濕地路面排水性能將會有所衰退,車主可以檢查輪胎標記來判斷是否需更換。
影響輪胎性能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製造商使用的輪胎配方、胎紋排水溝的設計方式等等,都大大的影響了車輛高速時的制動性和穩定性、甚至是雨天的行車安全,不過我們站在車主的角度,要確保在大雨中行駛的安全性,除了不超速之外,胎紋深度一定要多花心思檢查與認識,因為普遍輪胎在胎紋深度足夠的情形下,雨天狀態需要的制動距離會是乾燥路面的1.5倍以上。
其實當胎紋深度還有8mm時,車輛從時速80公里時才較有打滑風險,但當胎紋深度只剩3mm時,時速70公里便很有可能發生打滑;而如果是1.6mm胎紋深度,在時速55公里以上就容易發生打滑失控的意外。有些輪胎的雨滴記號標出了3mm的胎紋深度,即代表著該輪胎低於3mm,排水性能將下滑,並隨之增加行車風險。
總而言之,車輛行駛在路面上,所有的加速與制動全依靠那四隻輪胎,雖然輪胎為消耗性商品,但其實輪胎的成本比起許多主被動安全配置損壞維修時費用更低,而且安全配備要能發揮作用仍建立在輪胎是否抓得住地面。
因此,再次提醒各位車主務必更加去瞭解自己車輛的輪胎狀況。對於那些不常開車的車主,即合胎紋深度仍足夠,但長時間沒開車也可能會讓胎體變形,造成抓地力同樣下滑,這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輪胎安全關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