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3歲後,爸爸才是教育的主力軍!

孩子在3—6歲之間是建立自信、獨立和安全感的最佳時期,這時候的孩子開始有了性別意識,能分辨簡單的是非關係,膽量也漸漸變大,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從而獨自試嘗著去探索。

同時,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更加敏感,自我保護意識增強,更加需要安全感。而這些“能量”不是媽媽所能全部給與的,更多地來自于爸爸,孩子3歲後,爸爸才是教育路上的主力軍。

媽媽要果斷放手

孩子從呱呱落地,到蹣跚學步,媽媽幾乎是寸步不離,而爸爸更多的時間要投入到工作崗位上。因此,3歲之前的孩子更多的是和媽媽相處在一起,和爸爸的相處就少了一些。

當孩子3歲之後,媽媽就要“退出”教育舞臺了!這並不是說孩子不需要媽媽了,而是要讓教育的“主力軍”轉移到爸爸身上。因為,3歲的孩子能感受到別人對他的親近和溫暖,如果爸爸的愛依然缺失,就會導致母愛和父愛失衡,影響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長大後的孩子心理上也會留下陰影。

媽媽在這個時候,要學會“退居二線”,讓爸爸更多的來照顧孩子,陪孩子玩耍,哄孩子睡覺等等。

爸爸帶孩子更有優勢

優媽在5月15日發表過一篇《為什麼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智商更高?答案全在這裡》的文章(重複閱讀可查看歷史消息),全面分析了爸爸帶孩子的優勢。可見,爸爸在孩子教育中的位置非常重要,而3歲後的孩子更加需要爸爸。

很多媽媽因為要帶孩子,放棄了工作,也失去了很多自由,因而產生一些抱怨等負面情緒,經常對孩子說“你看你爸什麼都不管,家務、帶孩子全是我一個人”等類似的話,如果這是在孩子3歲之前,偶爾抱怨一下老公,發洩一些情緒也未嘗不可,但如果孩子過了3歲,這樣的話就不要說了。

媽媽們可以和爸爸耐心的溝通,告訴爸爸孩子需要他,為了給孩子更完整的愛,相信很多爸爸會選擇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和孩子在一起玩耍是會“上癮”的。

爸爸要陪孩子做的5件事

1.和孩子一起玩泥巴

媽媽比較愛乾淨,不喜歡讓孩子身上弄得髒兮兮的,而爸爸卻能和孩子玩得“昏天暗地”。帶孩子一起玩泥巴,或在沙灘上堆沙子,允許孩子把身上弄髒,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這樣的父子關係才是最健康、最天然的。

2.教孩子畫畫

孩子從小就有畫畫的天賦,拿著小蠟筆到處亂塗亂畫,爸爸不妨也拿起蠟筆,和孩子一起創作。畫畫最能激發的孩子創造力和想像力,也是開發孩子智力的最簡單的方法,而爸爸的思維比媽媽更加活躍,因此能夠和孩子一起“奇思妙想”,大展畫功。

3.送孩子上學

大多數的爸爸因為忙於工作,接送孩子上下學的任務就交給了媽媽。如果爸爸偶然能接送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幫助,一方面是給孩子增加新鮮感,不至於每天上下學的路上都是同樣的風景;二是在上下學的路上,爸爸可以跟孩子聊聊天,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有助於拉近父子之間的情感

4.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爸爸超強的想像力可以讓故事跳出書本,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大腦也會思考,這有助於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的開發。爸爸陪伴孩子睡覺能讓孩子更有安全感,寬厚的手掌,堅實的肩膀,能夠讓孩子更快的入睡,睡眠品質也會提高。

5.和孩子一起讚美媽媽

孩子3歲之前最不省心,在照顧孩子上媽媽是“功不可沒”,除了爸爸要懂得體諒老婆,也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母親。

爸爸要經常和孩子一起讚美媽媽,比如誇媽媽漂亮,媽媽做得菜好吃,經常對媽媽說“我愛你”、“辛苦了”......有了老公和孩子的讚美,媽媽的生活會更加多姿多彩,家庭氛圍也更加融洽。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