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961年的《聯合報》報導,“6月15日晚10時10分許,臺北市牯嶺街七巷底,發生不良少年情殺案。 現年16歲的“碧玉幫”老么茅武,因醋海生波持利刃將芳齡15歲的少女劉敏連殺5刀致死。疑兇殺人後並未逃逸,且偽稱是被害者哥哥。 但七分局刑警陳漢英看出破綻,旋即將其捕獲偵辦。” “被害人劉敏(小玉),15歲,山東人,住基隆路二段時三巷四六弄三十號,為建國補習班學生。 疑凶茅武,16歲,浙江人。住南港舊莊路中央研究院外宿舍16號,為建國補習班開除學生。” 事件發生將近兩年之後的1963年2月22日,“殺死小情人的不良少年茅武,被高等法院依殺人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本案經地院判處茅武有期徒刑15年,上訴高院後減為7年,但檢察院不服上訴,由最高法院發回更審,乃改判十年”。
▲1991年7月27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上映。導演是與茅武同屆不同班的楊德昌。全片共拍攝了110個工作日。共有92個需要修改、重建的場景
▲一大批十三四歲的演員,總是在臺詞和表演上出錯,惹得楊德昌揚言要找14歲的主演張震幹一架
▲預算也從當初的1300萬擴充到2700萬,影片成片更是長達4個小時。事件發生時,楊德昌14歲,拍攝這部電影的時候,楊德昌44歲 在電影裡,殺人的小四對被殺的小明說,“我不要讓別人瞧不起你。” 小明在被殺之前最後一句話是,“你怎麼就不明白呢?這個世界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我就好象這個世界一樣,是不會為你而改變的” 楊德昌說,“促成殺人事件的是整個環境,甚至小明自己都是兇手。” 2016年,《看電影午夜場》重新回顧[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此時距該事件發生已經過去了55年,影片已經上映25年,而導演楊德昌也已經去世9年了。
▲現在,牯嶺街已經成為一個旅遊景點,一些和茅武或者小四同齡或者曾經同齡的少年,走在和55年前差別不大的街頭 只是很少有人知道茅武,好在,因為電影,還有一些人知道小四。 少年茅武用小四的名字,站在了電影史裡,以片頭那個安靜地坐在走廊裡的姿勢。 只不過在後來,他是[猜火車]裡奔跑的馬克,[小武]裡的小偷小武,[壞孩子的天空]中苦練拳擊的小馬,[十七歲的單車]裡進城打工的農村少年小貴,[香港製造]無所事事的中秋,[蘇州河]裡化為美人魚的牡丹,[馬粥街殘酷史]的模範生鉉洙,[你媽媽也一樣]的朱裡奧和泰諾,[胖女孩]裡的妹妹,[大象]裡的男同學……這世界“痛苦是不變的,變的只有希望而已。” 青春也是不變的,只不過人類的青春期越來越短,已經很少有人再願意“從懸崖上跳下去,在下落的過程中再想法給自己插上翅膀”。
▲[殘酷青春物語]中阿清就對醫生說,“我們絕對和你們不一樣,我們沒有夢想,也就不會失望。” 美國建築大師萊特說,“年輕是一種品質,而不是數量,一旦有了這種品質就永遠不會失去。”這句話後來被楊德昌引用說明[牯嶺街]的內核,不過,那也是25年前的事了。 如果那些少年還活著,也應該69歲了。
來自看電影全媒體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