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了十多個小時,終於見到了正在美國拍戲的吳秀波。下午2點,約定的時間一到,一頂棒球帽、T恤、短褲、球鞋,他走進了拍攝的酒店,脫了帽子露出標誌性銀髮,很熱情,很禮貌,先關心大家一路的行程,又向在場的工作人員一一問好。擔任服裝助理的美國女孩走過來悄悄跟我們說,她在好萊塢工作多年,跟非常多的大明星合作過,像吳秀波這麼低調、有禮貌的,很少見。天氣雖熱,他還是很敬業地換了一套又一套厚衣服。他說,這是工作,得盡職完成。
很早以前,聽一位攝影師好友說過一個很有趣的觀察:“一個人的生命狀態在鏡頭前會展露無遺。 浮誇還是安定、真誠還是矯飾,都瞞不過鏡頭。內心篤定的人,不論閃光燈怎麼閃,眼神都會一直很‘定’。”吳秀波全然不顧閃光燈,自顧自地洗臉,水花濺到鏡子上,他抬頭盯著鏡中人,攝影師尹超抓拍了幾張,出來的照片驚豔在場所有人,那眼神很有“味道”。吳秀波是公認的“國民大叔”,俘獲無數人心,那份不一樣的“味道”到底怎麼釀出來的?
網上關於吳秀波的文章實在太多,“吃素”、“讀《金剛經》”、“修行人”、“大器晚成”是最常見的標籤,當然也有不少媒體在網上抱怨,“他極擅長把所有採訪問題都上升到生命哲學高度,直接說暈採訪者。”為此,我們事先準備了5個超接地氣的議題:兩性情感、新媒體、職場人際關係、理財、旅行,請他抽選,抽到什麼就從那個話題開聊。聽了我們的建議,他覺得很有趣:“採訪本該毫無準備,就像來我家做客,趕上家裡準備了什麼,就一塊兒吃什麼。”他隨意翻了翻備好的議題,抽中了——“博客、微博、微信的存在是退回子宮” 。
發微博、寫博客?我不知道要說什麼,跟誰說。
這個議題出自《如實生活如是禪》一書,原意是——“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很像身心靈治療的一種活動,與其說大家在交換意見,不如說相互取暖的意味更足。我們不再看別人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而是看跟我們意見相同的人有多少。……上世紀90年代臺灣地區流行養電子雞,許多人持肯定態度,認為是現代文化撫慰現代心靈的一個方式——既然你的空虛來自於外界不能控制,那就找一個你完全能控制的東西讓你養著玩,還能培養你的愛心。但這裡其實充滿假像。愛心的前提竟然是不會拂你的意。不像你養一隻小狗,有時叫它都未必理你,讓它到固定的地方尿尿,它可能也未必聽。養孩子更是。而當一個人只能在自己完全掌控的世界才能悠游自在時,那就是退回子宮了,最溫暖最安全嘛!”
聽了這個論點,吳秀波連連說是。他說,他幾乎不發微博,從開通到現在只發了40多條,其中三分之一是好友請求幫忙轉發的,“XXX電影上映了,幫忙轉下”;三分之一是公司要求的,“某某雜誌上市了,轉發下”。剩下的三分之一,是他自說自話,就像幾天前他生日,好多人在微博上@吳秀波送他祝福,實在不好意思,他才回了一條。
“我現在的身份是演員,得工作掙錢,接受媒體採訪。工作中我已經把該說的話都說完了,沒有道理再多長一張嘴。發微博、寫博客, 我不知道要說什麼、跟誰說。網路世界一個熱門話題出來,馬上引來幾十萬的跟帖,各抒己見,有相同觀點的人又常常抱團向異見者發起輿論挑戰。其實,每個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 你很難判斷誰對誰錯。網路的紛爭是一種不智行為。”
17歲出道,當過演員、酒吧駐唱、開過餐廳、美容院、自己掏錢出過專輯,倒騰過服裝,之前有媒體這麼形容30多歲的吳秀波:“34歲他敗光了所有本錢,成了京城的無業遊民,一年的收入只有8000元,體重170多斤,挺著大肚腩,彎腰系鞋帶都困難。他成了京城的混子,天天坐在上島咖啡和人打撲克。走投無路下,他開始減肥,回到了演戲的老本行。演了好幾年,2010年終於通過電視劇《黎明之前》打響了知名度,人生逐漸走上正軌。那時他已經42歲。2013年,《北京遇上西雅圖》上映,徹底紅了,那年他45歲。”
經歷了人生的起起伏伏,即使再面對非議,他早就看淡。何況,翻遍了網路資料,關於他的非議幾乎為零。“聽到傷害我的言論,我選擇犧牲,默不做聲,懶得回應。如果一個人耳順,沒有什麼話是不好聽的。一個人罵另一個人最難聽的話莫過於‘你去死’,他罵得有什麼不對?死,是每個人的終歸,我們不都會死?你這麼想,就不執拗了,就不會跟自己過不去。生活本身很簡單,比如今天,我剛成功減了6斤體重,現在在工作,很享受和你們聊天,陽光、微風很舒服,這兒的咖啡也很好喝,很知足眼前的一切。我爸爸、哥哥就是這麼活過來的,每天開開心心就對了。碰到別人的不解,為什麼要在泥潭裡拼命掙扎,越掙扎陷得越深?”
上山和下山的心境很不一樣,下山時,你知道旅途很快就要結束了。
有人說,經歷了人生的磨難和蹉跎,吳秀波早就擁有了一顆寵辱不驚、從容對待生活的平常心。吳秀波說,自己已經開始走下山的路。“你一定爬過山吧,不管是阿里山、香山,還是喜馬拉雅山……爬山前會很興奮,對山上的風景充滿期待、鬥志昂揚,很幸運,通過你的努力終於登頂,看見了山頂的景色。接下來,你要準備下山了,上山和下山的心境很不一樣,後者是——你意識到旅途很快就結束了。我今年47歲,已經開始走下山的路。每天開心就對了,不開心那一定活錯了。我們做演員的,塑造角色,其實就是一個表達自我、放下自我、創造角色的過程。按行話說,這叫‘破除自我、解放天性’。這個過程,我快走到頭了。現在只願活在當下。人活一輩子,沒有對錯。你在發問,我在回答,可是哪有一個真正正確的答案?我已經過了尋找答案的年紀,不再提問題, 有問題就容易有對錯,有不滿,我已經很久很久沒和自己對話過了。”說這話時,他坐在椅子上,身體前傾,眼睛很亮,似乎也在說故事。
從2012年開始,他攬盡各大獎項,拿獎到手軟。他說,他一直在修煉自己,讓自己變得淡定。演戲是這樣,得獎也是。拍戲時他會把手按在脈搏上,要求自己在導演喊‘開始’的前後,脈搏沒有一點節奏上的變化。“演員最佳的狀態就好比守門員總是站在球門最中間,這樣到達任何一點的距離都是最短和最快的。演戲時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結束的一刹那不能有任何的得意或不滿,一定要迅速回到那個中間點。” 這些都是他經年累月攢下的寶貴經驗,可他卻說:“我的經驗取代不了你的。”
“就像太陽東升西落,人的生命歷程,大致一樣。10歲,頑皮,幼稚;20歲,貪戀、追求;30歲,身心堅強、強大起來;40歲,開始解讀、理解世界;50歲,和自我交流,不再與外爭鬥;60歲,多鍛煉身體 、保重身體; 70歲,走路小心,知道多曬太陽補鈣;80歲,少說話, 用眼睛交流,做好和這個世界告別的準備。我從不認為我可以給20、30歲的人什麼建議。雖說每個人的生命歷程大致一樣,但我的經驗不是你的。好比,這個屋子裡每個人的目光都投射不同的方向,就算同一個方向,看見的東西也一定不一樣。學習別人如何成功、如何摒棄苦惱,一開始你可以有這樣的想法,但後來你會發現,凡事都要靠自己。
“前些天我們還在聊演戲這件事,我說,之前自認為很有表演經驗,到現在,又感覺不會演戲了。快到50歲,我才體悟到‘演戲是不用學的’,可是這話你沒法告訴年輕人,跟他說了,他也理解不了。只有你親身經歷了認知、放下的過程,才能明白它的真意。我不認為自己有什麼真知灼見,我只是活到了這個歲數罷了。
“有次和一位70多歲的前輩拍戲,他坐在我邊上,我覺得他特別富有,比我多活了30多年。他安安靜靜地坐在那兒,然後全身心去演戲。在他邊上,你會感受到一股很不一樣的力量。我沒有問他任何問題,我知道我問了,他跟我說了,在我那個年紀我也一定聽不懂 。我只是很羡慕他,如果我夠幸運,也活到了他那個歲數,並且還能工作,也許我也會擁有和他一樣的力量。 但我不著急到達那樣的狀態,我也不想知道明天會怎樣,時間到了,答案自然會揭曉。所以,繞回一開始的話題,我從不在網路世界喧囂,我不需要在虛擬的世界裡求溫暖。”
《悅己SELF》 很多人說你“大器晚成”,你自己怎麼看?
沒什麼不好。我覺得很幸運。小時候我體育不好,考立定跳遠,要跳三四次才能及格。在班裡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大器晚成”就好比還沒真正衰老前,我跳過了及格線。
《悅己SELF》 你說你已經開始走“下山路”,打算怎麼走?
你全身麻醉過嗎?或者有沒有做過那個遊戲——迅速蹲下、起立20次,然後被人猛按在牆上,對方撒手,你會迅速暈厥過去,接下來,你會像初生嬰兒一樣哭泣,忘掉先前的東西。那是一種新生的快感與恐懼,仔細品味,有種悲傷在裡面。所有嬰兒都是哭著降生,你沒見過一個笑著生的,那種悲傷的快感會刻在你骨子裡。怎麼走好下山路?我不可能甩掉恐懼和悲傷,我只想認真地和生命的一切痛苦交朋友,然後抱持初生的心態走好每一步。
《悅己SELF》 你吃素,可是你也代言了“尼雅葡萄酒”,有沒有衝突?
一點不衝突。當下就是最圓滿的安排,醇的,澀的,每一種味道,都需在此刻慢慢品味。
撰文:Andy 攝影:尹超(SUPER STUDIO) 服裝編輯:陳俊 妝發:司君(東田造型) 造型:陳俊 服裝助理:Dawn Sharp 製片:孫鵬(SUPER STUDIO) 美編:Astro B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