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形似神不似 中國品牌的底盤差了什麼

師夷長技以制夷,當年魏源為抵抗西方國家侵略提出的主張,現如今被用於中國汽車品牌對抗合資品牌的競爭中。眾所周知,中國汽車工業起步比較晚,想要做到後來居上,免不了早期的模仿。早期的日本汽車也是靠著模仿起步,走到今天與歐美分庭抗禮的地位。而對於已經邁出第一步的中國汽車,下一步該怎麼走?我們還差些什麼?

形似而神不似

若只是在外觀設計上模仿,在百家爭鳴,最該體現差異化的地方抄襲,這種最粗淺的模仿是最沒有價值的,也是我們最不提倡的。

而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更深一層次的模仿,底盤結構的模仿,而這也正是中國品牌最欠缺也最急需的,在缺乏設計能力與技術研發的積累和沉澱的情況下,模仿成熟的案例是可取的,並且也有利於避免重複研發,浪費資源。

除了直接模仿的“拿來主義”,國內還有很多車企採取“買來主義”,例如奔騰和馬自達、傳祺和阿爾法羅密歐、東風和雪鐵龍等等,買也好合作也罷,光明正大得來的自然會更全面更細緻,這一類車型的行車品質上會與正主更接近,但始終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差距不在於用料

經過一些“專業媒體”的教導,現在很多國人選車只認用料和材質,恨不得帶著磁鐵去買車。但實際上這並不是決定底盤品質的關鍵。

舉個例子說明一下,同樣是中國品牌的SUV,在底盤用料上陸風X7明顯要比傳祺GS4要“厚道”許多,全框式的副車架,更多鋁合金底盤元件的應用,開孔式的懸架擺臂,理論上這些用料和工藝在成本上都要比GS4要高。

但真正開過這兩輛車的人就能體會到行車品質的差距,GS4的表現是中國品牌SUV中的佼佼者,而X7和同價位的對手相比都差強人意。

未得精髓

畫龍的精髓在於點睛,大多數車企照貓畫虎的學了個底盤輪廓,卻缺少了點睛之筆。這裡說的點睛之筆首先是加工工藝,這多是體現在發動機這類對加工精度要求很高的地方。

另一點則對底盤的影響比較明顯,就是標定和調校的能力,除了整車的匹配外,懸架幾何的調校至關重要,涉及到懸架的受力情況、側傾中心的位置等,最終體現在行駛品質與操控性能的差距可以是天壤之別。由此可見,簡單的堆砌零件是不足以造出好的底盤。

誠然,要調校一副底盤需要經過設計、測試、量產等步驟,其中最大的成本不在於材質與懸架結構,而是不斷測試和標定的過程,其中所需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動則就要三五年的時間,如果跳過了這些步驟,只抄一個結構形式,又能模仿到幾分呢。

另一方面,同樣的底盤結構,不同的零件採購對最終品質的影響也是巨大的,一個減震器的阻尼不同甚至能決定整車的行駛品質。跨國車企普遍都有自己長期合作的配件供應商,無論是成本還是品質都有保障。而國內很多車企的採購基本就是東拼西湊,零件品質不穩定,成本也不好控制。當然這也是需要長期的積累,可喜的是部分國內大型車企都已經開始培養自己固定的供應體系了。

總結教授並不反對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但不是從某大牌那拿了一套底盤,不是多用了二兩鋁合金,而是同樣的東西誰做的更好,精益求精。底盤技術在近30年都沒有質的改變,懸架結構還是那幾種,只是在被不斷的優化改進,比的就是調校的功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別人成功的經驗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自己,已經可以看見傳祺、長安、吉利等品牌在底盤調校上都已經慢慢形成屬於自己的風格,未來希望看見更多的中國品牌能在借鑒的基礎上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