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個人資訊保護與征信管理國際研討會”上,央行高層接連發表的有關征信與牌照的言論牢牢攫取住了大眾注意力。據雷鋒網瞭解,從2015年初
央行要求八家試點機構做好準備工作至今的兩年多時間裡,就已發生了數次“牌照來了”的故事。直到今天,央行征信中心依然一枝獨秀。
此外,在2015年末《征信機構監管指引》公佈之後,央行及各地分支機搆就
暫停接收牌照新申請,所以試點機構仍然只有八家,分別為騰訊征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鵬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誠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誠征信有限公司、考拉征信服務有限公司、北京華道征信有限公司。
監管牌照為什麼還未下發?怎麼發?何時發?對於這一連串的敏感問題,監管單位、從業機構又是如何看待的呢?
牌照為何難產兩年?
征信管理局局長萬存知曾表示,基礎工作未到位,八家試點機構也不合格,情況比較複雜。
金融需要資料,而征信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征信行業的強監管不言而喻。
這兩年裡,不僅是那八家行業,所有關心我國金融的人們都對拿不到個人征信牌照的原因感興趣。
立足於監管層面,萬存知曾在不久前的演講中說了三個“沒想到”:
一是沒想到發完準備通知,就碰上互聯網金融整頓。互聯網金融整頓至今未結束,而8家機構又多為互聯網金融企業。
二是沒想到社會公眾對個人資訊保護的意願空前高漲,我們秉持審慎原則,對8家試點機構的要求更高。
三是沒想到兩年的準備過程中,8家機構實際開業準備情況離市場需求、監管要求差距還很大。
根據監管和萬存知的多次發聲,首先需要厘清征信機構的定義——
征信機構必須“從事債務人債務資訊共用服務業務”,其餘的並不能算是征信機構。
算話征信是我國
協力廠商共用征信平臺,CEO蔣慶軍對雷鋒網表示,
基於此概念,行業內真正的征信機構其實並不多,有從業經驗的人才也不多,業務很難開展起來。即使一些機構擁有專業團隊和業務基礎,但是沒有牌照,公信力不足,業務規模也難做大。若以是否具有較大規模的征信業務作為發放標準,似乎遭遇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千古難題。
法律法規亟待完善
這裡雷鋒網再補充一點,個人資訊保護是個人征信監管的核心內容,但
我國相關法律法律並不完善
,這
導致社會公眾對於個人資訊問題格外敏感,也為
牌照下發增添障礙
。
法律法規的不完善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個人資訊保護不健全,我國的《
個人資訊保護法》尚在制訂中,只是在刑法、民法通則等法律中對個人資訊保護做了一些規定。
二從行業角度來說,征信業最主要的是《征信業管理條例》規定,個人資訊採集的邊界和監管尺度有待明確。
冰鑒科技是
一家從事風控業務的金融科技公司,其創始人兼CEO顧淩雲認為,我國及相關機構在用戶隱私方面做得遠遠不夠,只是比從前略微多了些重視。他告訴雷鋒網一個切實的例子,當初他作為企業的法人在工商總局留下了電話號碼,然後就被無數人瘋狂騷擾。
“僅僅靠監管和自律是不夠的,一定程度上的重罰在我看來是完全有必要的。美國有一個網站叫做 do not call,如果你收到任何
你認為是騷擾的
電話,你都可以在這個網站上註冊,他們會幫助你採取法律行動,中國也應該有政府部門來做類似的事情。”
國內征信機構如何把握邊界與尺度
目前,國內征信機構是怎樣把握征信邊界與監管尺度的?
蔣慶軍告訴雷鋒網,
“即使未獲得牌照,有意繼續從事個人征信業務的機構在工作過程中還是要嚴格遵循已經出臺的監管法規。一般來說,
資料的合法採集和使用至少要同時滿足“個人同意”(雙方約定)和“合法”兩個要求。”
“個人同意”指的是
資訊的採集和使用都要經過本人授權基本原則。堅持和遵循了這個原則,基本上不會出大問題。他還指出,依照授權的具體情況還有很多講究,比如寬授權,泛授權,一次性授權等。
當然,
如果每一次資訊的採集和使用都有本人當次的合法授權是最好的。
第二個“合法”要求是指,不但要獲得本人授權,這種授權
同時
還要合法。蔣慶軍進一步解釋道,這是由於有些資料是法律法規規定不能採集或使用的。對於這種資料,即便本人授權了,征信機構也不能採集或使用。因為很多個人不瞭解法律規定,授權時又可能處於弱勢一方(一般是因為需要獲得貸款),所以有被迫授權的情況存在。因此,授權必須在合法的範圍內。
“
只有法律法規出臺得比較完備了,使得行業相關各方都有法可依,個人隱私問題才能水到渠成地解決。”
企業本身存在什麼問題?
除了外部因素,征信企業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合格”的情況,對此,萬存知給出三點解釋:
第一,8家機構都追求依託互聯網形成自己的業務閉環,但這樣不僅分割了市場訊息鏈,而且每一家的資訊覆蓋受限,產品有效性不足,不利於資訊共用。
其次,8家機構對征信的基本理念和規則不瞭解,在沒有以信用登記為基礎、在資料極為有限的情況下,根據各自掌握的有限資訊進行不同形式的信用評分,並對外披露使用,存在資訊誤采誤用的現象。
第三,各自依託某一企業或企業集團,業務上和公司治理結構上不具有協力廠商征信的獨立性,存在比較嚴重的利益衝突。央行
副行長
陳雨露提出個人征信機構的三大基本原則,其一便是堅持協力廠商征信的獨立性。
顧淩雲認為非獨立性是企業的一大問題
。
目前中國很多征信公司沒有把借貸和征信業務完全分開,混淆了裁判員和運動員的角色。此外,國內風氣浮躁,不少人覺得征信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無法拒絕借貸利差的誘惑,一擁而上。
企業該如何應對?
在蔣慶軍看來,從業者可以從三方面來做出一些努力。
首先征信企業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專業團隊,擁有一批具備個人征信業務從業經驗的管理人員;
其次,從業者需要在相關法律法規指導下進行個人資訊收集、系統產品方面工作。同時,還要與監管部門及時保持溝通;
最後一點也是他多次強調的一點,
征信企業需要建立比較準確的業務定位,即把主營業務對準在共用債務人債務資訊方面。
那麼到底誰才能申辦個人征信機構呢?
萬存知給出了回答,獨立自然人、獨立的企業或者企業集團,金融機構或者金融控股公司無法獨自辦理個人征信機構。但是如果很多有共同意向的機構聯合起來並共同申辦,這樣是可行的。
“一個人不能辦,很多機構聯合起來能辦。大家可能還關心外資能不能在中國辦,答案是可以,外資和內資已實現國民待遇。 ”
牌照何時發放?
關於“牌照到底何時發放”問題,唯一掌握最終答案的央行並未給出準確時間。
副行長陳雨露說,央行正在積極穩妥地加快推進個人征信業務牌照發放工作。目前正在抓緊整理、研究和吸收、完善相關制度安排。而
萬存知表示,征信牌照肯定會發放,但是時間取決於基礎工作的進度和品質。還需要與各方相協調,希望大家諒解。
風控從業者是怎麼看待央行的回答呢?
算話征信和冰鑒科技皆肯定了央行的謹慎態度。顧淩雲還表示,不僅需要對獨立協力廠商有堅定執著的立場,同時也不能讓拿到牌照的企業躺在征信牌照稀缺的資源優勢上而忽略和放棄技術。
未來征信市場、機構將會走向何方?
說完了過去與現在,未來會是什麼樣?
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汪路在文章《我國征信業頂層設計研究》中指出,
未來的征信市場會是寡頭壟斷局面
。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最終形成有2~3家基礎征信機構的格局是較為適宜的。“
算話征信CEO蔣慶軍認為,由於征信服務的實質是向信貸機構(債權人機構)提供它們的客戶(即債務人)債務資訊的共用服務,最終征信行業的確會形成自然壟斷局面,但適度的競爭有利於信貸機構客戶和征信服務的效率和品質提升。
在研討會上,與會專家也形成這個共識——個人征信機構的數量不能太多,且不應該太分散,准入門檻應該較嚴較高 。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稀少的征信機構還能形成征信業嗎?
萬存知回應稱,
征信業的發展不在於征信機構的數量多少。
征信業有三個組成部分:資訊提供者、征信機構和資訊使用者。各行各業資訊提供者和資訊使用者通過征信機構在中間聯繫起來,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或者資訊鏈,這就是一個行業。
提到征信機構藍圖,萬存知認為,
未來征信機構
應該會覆蓋全社會,
覆蓋全社會指的是信用資訊的全覆蓋,也就是債務資訊的全覆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培育其他個人征信機構作為央行征信中心的補充,形成錯位發展。兩方按照市場規則進行資訊共用。至於未來會不會出現個性化、差異化的專項征信服務公司,還需要經過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