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為什麼你走不進孩子的內心?

小編寄語

為什麼父母無法走進孩子的內心?為什麼孩子會覺得與父母無話可說?或許有人會說:“這是孩子的錯,作為孩子就應該與父母無話不說。”但是有溝通的意願,不等於就會有溝通的效果。父母是否曾想過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不願和你溝通的?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

01

曾經聽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女孩,一直被抑鬱情緒所困擾,對什麼事情都打不起精神來,不願意上班,甚至不願意出門,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生活了無生趣。

諮詢師專注地聽完她的訴說,很認真地問了她一個問題:

“你說你覺得快被抑鬱情緒吞沒了,不能自拔,可是,你還是每週一次,讓自己梳洗清爽,努力走出家門,穿過半個城市,坐到我面前。

我很想知道,是什麼力量讓你能克服抑鬱情緒,堅持做到這些呢?”

女孩一下子愣住了。

答案顯而易見,卻又是她從未想到的:是她自己的力量啊!

雖然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種種不如意,可是內心深處,她還是不想放棄自己,還是想把自己拉出情緒的泥沼。原來自己還是有力量的啊!

這句問話像星星之火,喚起了她內心的力量感,儘管是那麼微弱,但,轉機就由此發生了。

這個故事讓我有所觸動。

也是由這個故事,我漸漸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傾聽。

02

我曾經以為自己很擅長傾聽。

在一場談話中,我更習慣扮演一個傾聽者的角色。

我有很好的耐心,也有幫對方解決問題的熱心,我也學習了傾聽的禮儀技巧:身體微微前傾,目光專注,以注視對方眉頭到鼻尖之間的三角區為宜,要時不時地有所回應……

直到我進入心理學領域,我才發現,我所謂的善於傾聽,只是皮毛,遠遠沒有觸及傾聽的本質。

真正的傾聽,不僅僅是身體的靠近,更是心與心的靠近。

一個很好的朋友陷入感情的困境。

我自以為很清楚地看到問題在哪裡,於是各種角度、深入淺出,掰開了揉碎了給她分析,這樣做為什麼不對,應該怎樣做,往往一通電話就是一兩個小時。好友點頭稱是:嗯,你說的有道理,我明白了。

然而過不了多久,她還是苦惱地問:你說我該怎麼辦呢?

如此幾次,我很是挫敗:苦口婆心說了半天,又回到原點了。

現在想來,我的傾聽裡充滿了建議、評判,我拼命想把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灌輸到她的頭腦中,想讓她開竅——這麼簡單的道理她怎麼會不明白呢?

然而我錯了。

這不叫傾聽,這叫評判,叫灌輸。

我並沒有真正“看到”她——這麼簡單的道理她為什麼不明白,這就是問題啊。她一定有她的想法,她的思維模式,她的猶豫,她的軟弱。

我是用頭腦去聽她的故事,而沒有用心去聽。

03

傾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們習慣了用理性的頭腦去聽,在聽的時候,頭腦高速運轉,忙著算計、分析、評價、解決問題。

而真正的傾聽,就像臺灣心理諮詢師周志建博士所說:需要一種單純、一種簡單。我們必須把自己“變成五歲的孩子”,用一顆“赤子之心”進入生命,它是情感的、靈性的、直覺的。

真正的傾聽,不是靠理性的頭腦,而是需要一種生命的投入,去解讀對方的生命故事,“只有生命可以抵達另一個人的生命”。

如此說來,這麼多年,我們真的“聽到”孩子在說什麼嗎?

孩子興沖沖地跑過來:“媽媽,你看這個小石頭多好看,我剛發現的!”

“你看看你,弄得滿身是土,看這小髒手,一會兒回家好好洗洗手!”

孩子賴在床上:“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學。”

“那怎麼行,只要沒生病,每天都要堅持去上學。快點起床!”

孩子很開心:“媽媽,我今天語文考試得了95分!”

“哦,不錯。你們班多少90分以上的?小明考了多少分?你那5分丟在哪裡了?”

孩子把腿磕破了,疼得直哭。

“早就告訴你,走路看著道,別上躥下跳的,說多少遍你不聽,這下知道疼了吧。”

多麼熟悉的場景和對話。

我們看到問題,看到分數,看到自己的正確,就是沒看到孩子。

04

學會傾聽,首先是看到。

不僅看到眼前這個小孩的調皮、叛逆、懂事、哭鬧,還要用心靈的“慧眼”看到孩子這個“人”。

這需要我們放棄“我執”,放棄想當然,放緩腳步,蹲下身子,設身處地去體會他的心情和感受。

有一天晚上,柳丁整理書包,獻寶一樣翻出他在學校畫的“軍事地圖”給我看。

我有一堆事要做,走過來匆匆瞟了一眼:“哦,挺好的,有意思。”

柳丁沒再說什麼,自己拿著畫琢磨著玩。

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敷衍。家務事稍後再做不遲,陪伴更重要。

我坐下來,和柳丁一起看這張地圖。細看之下,發現很多“玄機”:“哪個是你的國家啊?”

柳丁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開始在“地圖”上指點江山:“這是我的國家,那是小華的國家,我把領土分給小華和小藍一些,這樣就比較勢均力敵了。這是我布的陣,在這裡把小藍的軍隊包圍了……”

我邊聽邊問,漸漸地,我好像看到了這樣的情景:

一下課,幾個三年級小男生就湊在一起,興致勃勃地“紙上談兵”,有你爭我奪,也有互助配合,有童趣,也有若隱若現的成人規則……

柳丁說得開心,我聽得有趣。

如果我不曾坐下來,帶著好奇問出那個問題,那麼我只看到了那張筆法幼稚的地圖,不會知道地圖背後還藏著一個孩子的靈動世界。

05

除了“看到”,更進一步,是從話語中發掘孩子內在的力量。

好的傾聽,是能夠帶給人力量的。

這需要我們在聽的過程中,

去看他“有”什麼,而不是去看他“沒有”什麼。

去看他“做”了什麼,而不是看他“沒做”什麼。

這樣的傾聽,就會帶來好的問題。

什麼是好的問題?

就是那種會讓人微微一愣,促使他思考的問題。

因為他從未這樣想過,這個問題突破了他慣常的思維模式,讓他發現:咦,問題還可以這樣想,我還有這樣的潛力——就像文章開頭那個女孩的故事。

不妨多問問孩子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why)——你為什麼會這麼想?為什麼會這麼做?

。你是怎麼做到的?(how)

。你這樣做時,有什麼感受?心裡是怎麼想的?(what)

06

有一天上學的路上,柳丁說:“這個週末我要做個數學課的PPT,下周我要演講。”

我說:“哦,下周要輪到你了嗎?”

柳丁說:“不是每個人都要去講,是自願報名的。”

我的好奇心起來了:“你是自願報名的?”

(要知道,不久之前的語文課PPT主題演講,要不是老師要求每個人都講,柳丁就不打算講了。看來是那次演講讓他感覺良好。)

柳丁說:“是啊,我想講。”

“哇,真不錯,小孩好棒!”我摸摸他的小腦袋。(一般情況下,對話就到此為止了。)

我想了想,又問:“對了,你為什麼想演講呢?”

小孩明顯思考了一下,說:“演講的感覺很爽。”

我再追問:“怎麼‘爽’呢?”

“就是我可以把我想說的表達出來,特別過癮。”(出乎我的意料、卻很棒的回答。)

“明白了,這種站在大家面前,把自己的想法大聲說出來的感覺確實不錯。不過這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和練習,你打算講什麼主題呢?”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討論他要講的主題。

我的提問讓柳丁原本模糊的“想演講”的念頭清晰化了,讓他看到“想”的背後原來是他喜歡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喜歡站在講臺上的感覺。

每一個人的自我都是被“建構”的,被周圍人的回饋所建構,孩子更是如此。

積極的傾聽會給到孩子積極的回饋,讓孩子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看到自己內在的力量,看到自己的擅長——這實際上是在幫助孩子一點一滴塑造他的自我認知。

同時,傾聽也會讓你更加瞭解孩子,創造出一個積極、溫暖的親子關係。

孩子需要你的傾聽,真正的傾聽。

07

傾聽,不只是耳朵的事,也不只是頭腦的事,它需要心靈參與其中。

回想一下,我們會在誰面前敞開心扉?

她有什麼魅力,讓我們願意把內心深藏的一面袒露給她?

我們又會在什麼樣的談話中感到內心安穩、充滿正能量?

是東家長西家短的八卦聊天?

是自說自話、輪流倒苦水的吐槽大會?

是口口聲聲為你好的苦口婆心?

還是能讓你審視內心、看到自己獨特之處的促膝談心?

我們希望自己怎樣被對待,就知道了該怎樣去對待孩子。

真正的傾聽就由此開始。

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也由此開始。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