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總會把最好的食材統統塞進粽子裡,撥開粽葉的那一刻粽香味撲鼻。
然後吃著粽子聽故事:
這裡有一段有趣的傳說。西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有機才是最好,我們採用健康、營養、環保、高品質的材料,選自東北大米基地的優質糯米,顆粒飽滿,口感軟綿。只選用豬後腿的上乘肉品,嚴格的驗收標準,更安全的保障粽子的品質。精選赤豆大紅袍,祖傳秘方調製,軟滑細膩,香味撩人。
其實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優質糯米品質上乘,香糯柔軟,採用百年特質秘方,新鮮調料,健康優選,肉鬆細膩、香軟、天然好味道。
據專家考證,粽子只不過是民間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說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後人附會而形成的,僅反映民眾的心願而已。實際上,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一份禮盒多種口味,不用費盡心思到處挑一下子滿足全家人的口味,高溫滅菌工藝,真空保鮮袋,全家吃的放心吃的開懷。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免煮即食,直接吃!冰著吃!站著吃!但是絕對禁止加熱!禁止烹飪!不然後果很嚴重哦!水晶皮包裹各種甜點餡料,很小很Q又顏值,與水果搭配,解膩而有趣。玲瓏剔透的內心,迷倒一片少女。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東北大米林,綠色源頭,源自大自然的恩澤才是樸實而厚實的原料,東北大米基地專門為粽子生產原糯米,經過大地,陽光的撫育,保證到我們餐桌上的產品綠地而且健康。原材料粽葉的生長,也是一個嚴苛的環境,採摘粽葉之後,我們會初步甄別,高溫烹製,冷卻複選等等工序,保證材質的綠色健康。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用料講究,手工精製,軟糯適中,經典的鮮肉粽,細沙粽,蛋黃鮮肉粽,特色的五穀雜糧粽,栗子鮮肉粽,桂花蜜藕粽。滿足適合全家人口味的粽子組合,端午節在家和家人一起分享吧,爸媽孩子都有喜歡的口味。
大塊鮮肉,香甜軟糯,糯而不糊、肥而不膩、咸甜適中,江南粽子典型代表,傳承36道精細制粽工序 ,純手工製作,用手的溫度呵護傳統食品的生產力。
小龍蝦又跨界了,為了充分呈現小龍蝦的香味,沈大成的師傅們經過不斷測試後發現,切碎的小龍蝦肉均勻散佈在肉粽裡,才是真的做到了拆包即聞香,加熱後香味四溢,食指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