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身邊總有悲傷的故事?
小編收到了不少跑友的私信,這位中年跑友的敘述讓小編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中年跑友老張:
五一的時候回老家參加同學聚會,本想在同學裡發起一個跑團,好讓大家有一個特別一點的溝通管道,也能增進感情,鍛煉身體。但是這個提議剛一說出口,就被另一個悲傷的消息打斷了——我們班的老班長去世了,與我年齡相仿,不到40歲。
老班長是我們高中的風雲人物,當了3年班長,學習特別好,老師都喜歡他,同學也佩服他,我當年暗戀的學校女神都偷偷的暗戀他。後來他考上了中國最有名的大學,畢業之後當了律師,在北京買了車,買了房,眼看就差“迎娶白富美”就走上人生巔峰了,卻在加班的工位上猝死了…
事實上,我們身邊這樣悲傷的事情很多——35歲經理上班猝死;21歲大學生跨年夜網吧玩通宵猝死;95後網吧連續上網三天猝死;一男子酒吧喝酒猝死......
什麼原因導致了悲劇的發生?不知節制的放肆玩樂?青春酒精的糜爛生活?拼命賺錢不懂休閒娛樂?事實恐怕並非如此。人類的身體確實脆弱,但是還不至於脆弱到無法承受一次熬夜加班或通宵玩樂。讓悲劇產生的原因恐怕是我們久而久之習慣了的“透支”,是我們一直以來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是我們“堅持久坐、從不運動”的惡習。
為什麼有名的人都愛運動?
悲劇為什麼都發生我們身邊?為什麼鮮有名人發生猝死一般的悲劇呢?或許有朋友要說:有錢人都有私人醫生,吃最好的藥,做最貴的手術,所以他們不會猝死!但是當我們用平常心和常人眼光來看待這些“名人”的生活時,我們就會發現,堅持運動才是他們出色工作、身體健康、保持活力的法寶。
村上春樹被奉為作家中最會跑步的人。他通過跑步戒掉煙癮、學會與身體對話;
美國總統小布希和奧巴馬都是跑步的狂熱愛好者,無論是大選還是就任總統,無論是出訪還是在白宮,都能看到他們與保鏢跑步的身影;
寫出了《金陵十三釵》的著名女華裔作家嚴歌苓,每天寫作六小時,每隔一天就要游泳1000米…
紮克伯格、潘石屹、李嘉誠、王健林…我們熟知的那些“首富”、“企業家”、“名人”們都保有非常規律的作息和雷打不動的運動習慣。
或許是跑步能為他們分泌內啡肽,釋放壓力,讓他們在艱苦的工作中依然保持良好的狀態;
或許是運動能為他們帶來一種關於堅持的力量,讓他們懂得自律;
或許是他們樂於在對自己有益的事情裡養成習慣,這樣才能擁有比常人更多的時間來建造自己的“帝國”,完成事業…
無論是何種原因,其結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遠比那些“沒有時間運動的人”更加健康、更加富有、更有活力。
想到這裡我們不禁自問:我為什麼不跑步?我為什麼不愛運動?我的時間都去哪了?又有些什麼意義呢?
運動是不是完全不“悲傷”?
跑步和運動並不是療傷聖藥,也不是讓人長命百歲的法寶。近年來,跑步在某些功利主義者的吹噓之下變成了拯救大眾健康的神藥,很多企業和學校甚至為員工和學生硬性的規定的跑步里程、跑步次數、所要參加的比賽…
但是,就如同我們不宣導“慣性的不良生活習慣”一樣,我們同樣不宣導“強行運動、不科學運動和逞強運動”。
馬拉松猝死、跑步訓練受傷、暈厥… 儘管運動的基調是快樂的,但是不合理的運動中也充滿悲情。
我們為了追求健康、快樂、挑戰而開始運動,但我們絕不能在運動中盲目攀比、逞強、迷失方向。
你到底要選哪種人生?
有人說,時間正在懲罰不運動的人。從不運動的人註定要在這種“不動”中得到疾病的教訓,長期睡眠不足的人註定要比他人更早“長眠”。可在小編看來,不是時間正在懲罰不運動的人,而是我們正在懲罰自己——我們的懶惰在懲罰我們的健康、我們的拖延在懲罰我們的效率、我們的放縱在懲罰我們的自由…
運動還是不動?
放縱還是自律?
珍惜還是揮霍?
懶惰還是勤勉?
無論我們如何選擇,這都是只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科學運動,快樂跑步,這或許不是我們人生唯一的選擇,但至少我們見證了他人通過這種方式找回健康、自我實現,我們又何不一試呢?
相信在這條堅持的路上,走的久的人終將看到美好,見證蛻變的奇跡。
跑步和運動為你帶來了什麼?在留言區和小編交流吧!
作者:猴塞雷|轉載前請與跑步聖經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