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行>正文

浙閩會館:大隱於市見證濟南百年變遷

浙閩會館位於黑虎泉西路23號,別說外地遊客,就算濟南本地人,暢遊解放閣、黑虎泉、泉城路時,也都幾乎忽略了這座隱藏在鋼筋水泥中的百年建築。解放閣片區早已成了濟南的商業CBD,整個老城也都發生了巨變,唯有這座大隱於市的百年會館,安靜地注視著濟南的商業變遷。人面已不知何處,昔日繁華也已過眼雲煙。但當你走近它,依然能聽到它講著一個個關於會館的故事。

黑虎泉西路23號,一座山門隱藏在蔥蘢綠植中,山門四周是轟鳴的建築工地。匆匆路人很難發現這座老建築,更不知它為何物。但仔細看,山門上掛著“浙閩會館”的牌匾,一種亙古的氣息撲面而來。

門房裡的老先生姓程,寬容和藹。他並不阻攔我們探訪會館,但唯一的條件是要安靜,因為現在的會館裡駐著兩三個單位,還有一群老人在上課。

邁進山門,會館內豁達亮堂。整個會館由一山門、二山門、戲臺、中殿、後殿、後山門等組成。僅一山門來說,就巍峨大氣,它建在數級臺階高處,面闊3間,進深1間,硬山頂,卷棚式建築,磚、木、石結構;前抱廈,單層飛簷,灰筒瓦覆頂,門兩側有木欞窗,內有抱廈柱4根。

二山門建築形式與一山門相同,但內有16根圓柱,柱上方有五彩雀替透雕。二門內有戲廳(罩棚),下邊為一大間,二層上有東西回廊,建築形式與大門一樣,柱間有木欞,柱上有透雕。戲臺寬6米、深約4米,為木結構,硬山頂,卷棚式,五架梁上有透雕彩繪;東西置包廂。戲臺50根圓柱上均有精細雕刻。戲臺後原有正廳、大殿。

1934年《濟南大觀》載:“浙閩旅魯同鄉會,主辦人錢德沛。地點南馬道”。在濟南19處會館建築中,浙閩會館幾乎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築。

浙閩會館內一門大院中,立有一塊石碑,上面的文字訴說著這座老建築曾經的繁華:

清同治十三年(西元1874年),在濟的浙江、福建商人集資修建了這所具有中國傳統建築風格、高大雄偉的會館。每逢節慶之日,浙閩官紳集聚於此,募捐、議事、祀神、會餐、請戲班唱戲等,熱鬧非凡。

會館西院牆上保存有揚州八怪之一金農的“九畹芝蘭”四字石刻,落款為航人金農,字跡蒼勁有力,獨具個性,是書法藝術的珍品。浙閩會館主體建築木結構雕刻、彩繪精細,為人們研究會館建築歷史、建築技術、雕刻彩繪藝術、民俗文化等提供了實物資料,1979年被濟南市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會館內還懸掛著一副對聯:“同是南人,四座高風傾北海;來游東國,兩鄉舊語話西湖。”此聯作者是曾任濟南知府的福建人龔易圖。

百年之間,浙閩會館從繁華到靜謐,見證了濟南的世事更替。

據悉,解放後,浙閩會館“身份”屢變,先是作為省第四招待所,後改為濟南市殯儀館,上世紀60年代又用作舊書庫,70年代為工廠所用。之後,會館曾被濟南市一家貿易公司佔用過,2007年由濟南市政府出資修繕,現為濟南市國資委老幹部活動中心。

歷史上濟南府是中國北方重要的商業和交通中心,全國各地商家雲集泉城經商建業。這些客居在外的商人為了便於開展商業活動,加強同鄉之間的聯誼和協作,維護自己的利益,紛紛在濟南建設會館。

據《帝京景物略?卷四?嵇山會館唐大士像》(明?劉侗、於弈正著)記載:“嘗考會館之設於都中,古未有也,始嘉、隆間……用建會館、士紳是主。凡出入都門者,籍有稽,遊有業,困有歸也。”具有同鄉、行業聚會性質的會館在清代發展到了昌盛時期,至清末,濟南府有各地商人建的會館19處,成為各地商人在濟從事商業活動的主要場所。

除了保存較為完整的浙閩會館,還有位於省府前街的山陝會館、位於院後街的遼寧會館(又稱八旗會館)、位於寬厚所街的江南會館、位於大明湖路的江西會館、位於省府東街的湖廣會館、位於泉城路的浙紹會館等。

如今,這些會館大多已經淹沒在鋼筋、混凝土的現代建築下,甚至連痕跡都不剩。倖存的幾所會館也大多殘破不堪,或只剩些斷碣殘碑。

曾經位於寬厚所街的江南會館,僅和浙閩會館一牆之隔,但命運卻截然不同。一位曾經住在寬厚所街的老居民李老太太告訴記者,解放閣片區沒拆遷之前,江南會館的舊址上是一戶李姓人家的宅院,被稱為李家大院。因著李家大院,江南會館還能看到曾經的大門痕跡,大門上高高挑起的簷脊和院內的影壁依然清晰可見。

如今,隨著解放閣片區高樓拔起,江南會館有關的遺存再也難尋。

會館的首要功能便是“行商之便”。但隨著同鄉商人的不斷聚集,會館展示出更多的不同功能。

最初,聚在會館裡的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商人,故鄉情結就成了會館的一種特徵。

經商之餘,會館最吸引普通老百姓的地方,就是每個會館裡的大戲臺了。濟南的大部分會館裡都有戲臺或戲樓。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戲臺上均有大戲上演。實力雄厚的大會館,能連續演上十幾天,而且對當地百姓免費開放。每當會館裡的鑼鼓敲起來,百姓們便蜂擁而至,此時的會館便成為一個大眾娛樂場所。

據記載,最初各地會館所上演的多是他們家鄉的劇碼。常年在外地,思鄉之情在所難免。對家鄉親人的思念,對故鄉山山水水的懷念,常常困擾著身在異鄉的商人們。即使不能回家,聽聽家鄉的聲音,看看那些非常熟悉的身影,也能排解因思鄉而生的鬱悶。後來,會館內上演的劇碼不斷增多,逐漸成為所在地的文化娛樂活動中心。

另外,會館還會經常收留一些身無分文、流落異鄉的同鄉。尤其在京城,會館幾乎成為同鄉們的避難所。那時候,全國各地的舉子進京趕考,便會直接找到自己家鄉在京城的會館,會館不但能為他們提供食宿,甚至還贈送銀兩讓他們參加考試。就算是有錢的舉子進京趕考,他們也會住進家鄉的會館,因為,在家鄉人的眼裡,設在外地的會館,就是在外地的一個家。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