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厲害了我的導演,8部電影套票46秒售罄

4月底舉辦的第七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是枝裕和第一次來到中國北京,本屆電影節期間推出了是枝裕和導演的8部電影套票,開票46秒即售罄,其人氣可見一斑。

雖然是枝裕和並不願意被稱為“小津安二郎的接班人”,但相信很多影迷一定是把對小津的愛也投射到了他身上。因為他們兩人都喜歡拍攝家庭題材,都擅長以樸實平淡的影像表達日常情感,日常的視角卻能深入人性深處。對於兩位日本導演來說,某種童年的氣味、某個平凡的場景、某個溫暖的笑容……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吉光片羽,都是他們創作的哲思與靈感。所以,是枝裕和是位幸運的導演,影迷對他的“愛與恩寵”是加倍的,這恐怕是別的導演無法企及的。

雖然是第一次來中國北京,但是是枝裕和與臺灣卻淵源深厚。是枝裕和的祖父母當年因為同姓氏而在日本無法結婚,兩人從日本奄美大島來到臺灣高雄,並生下是枝裕和的父親,是枝裕和的父親早逝,雖然以前和父親相處時間也不多,但摸父親下巴、父親在喝醉時會提及臺灣這個“故鄉”,這些情節都在是枝裕和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1987年,25歲的是枝裕和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文藝科,畢業後進入日本TV Man Union公司拍攝紀錄片。1995年執導改編宮本輝小說的首部劇情長片《幻之光》,獲得當年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新人獎、最佳攝影獎,由此開啟了他的電影創作之路,《下一站,天國》、《無人知曉》、《空氣人偶》、《奇跡》、《如父如子》等作品幾乎部部經典,屢屢在國際電影節上獲獎。近幾年是枝裕和更是成為坎城電影節常客,《如父如子》獲得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海街日記》也入圍主競賽單元,《比海更深》則入圍了一種關注單元。

在是枝裕和看來,電影就是要對日常生活進行豐富的描述,並且把它真實地傳達給觀眾,“人”比“故事”更重要,而細節更是決定一切。“人生不就是一點一點這樣的小細節積累而成的嗎?最真實的生活反而是影像很難表達的。我在寫劇本的時候,就跟畫素描一樣,有意在很細微的地方進行創作,對人的觀察和描寫都是從細節開始的。”

常年拍紀錄片的關係,是枝裕和在拍電影前,都會去實地找人採訪,他會去一個喪子的家庭,瞭解他們生活和心態的變化,在採訪中他知道了寄託亡靈的黃蝴蝶,他也會和四姐妹交談,細緻到她們每天泡澡的次序,會因為什麼小事吵架,這些後來都成了《步履不停》和《海街日記》的素材。

在拍攝《海街日記》時,一位工作人員塗指甲油的模樣讓是枝裕和產生了興趣,於是,他與扮演片中二女兒的長澤雅美聊起美甲和塗指甲油,長澤雅美告訴他,對於女人來說,美甲更多的是為了愉悅戀人,而在家簡單地塗指甲油則更多地是為了讓自己開心。這個絕大多數女人都不屑于細細體察的心境,卻被是枝裕和捕捉到了,並且臨時加在了電影劇本裡。

是枝裕和認為,作品不是為了自我表現,而是為了交流,也因此,他不喜歡主人公克服弱點,守護家人並拯救世界這樣的情節,更想描述沒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點骯髒的世界忽然變得美好的瞬間。

而在他看來,世間也需要沒用的東西,如果一切事物都必須有其意義,會讓人喘不過氣來。猶如停下腳步,挖掘腳下微不足道卻更柔軟的事物。如果電影作品是靜靜沉澱在水底的東西,這些文字就是沉澱之前緩緩飄蕩在水中的沙粒。那些現在還很細小、並未成形的沙粒,一定會在幾年後,成為下部、下下部電影的芽和根。

第一次來北京,是枝裕和卻是獨自前來,沒有帶隨行的工作人員,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向記者大贊導演的人格魅力,“沒有帶任何隨行工作人員,和善、安靜,充滿了謙卑的學習精神。”得知中國電影資料館一直致力於經典影片修復,是枝裕和還向孫向輝請教相關問題,更拿了一本經典電影修復手冊學習。

是枝裕和在故宮附近小逛後還發推特稱“步入胡同後,生活的氣息撲面而來”,“生活”可以說正是是枝裕和電影成功的秘訣,也是很多中國導演所欠缺的地方。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