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工智慧領域科技發展迅速,要想讓用戶在AR/VR、機器人、無人機等領域享受更好的體驗則還需要更多前沿技術的支援,主要用於解決空間定位、環境構圖的 SLAM 技術便是其中之一。根據感測器不同,SLAM技術通常分攝像頭、雷射雷達兩種實現方式,基於這兩種視覺技術進行3D建模,説明物體在未知環境裡面進行定位和跟蹤、避免漂移,是智慧型機器行走運動的關鍵。
這家叫做遠形時空的公司,目前提供單目與雙目的vSLAM嵌入式解決方案,且通過演算法、模組、軟體三者的結合在硬體上遠形時空並不限於使用單目或是雙目,具體可以根據客戶需要達成的效果進行選擇。雙目的穩定性更強,單目對演算法要求更高,資源消耗更小,但無論是雙目SLAM還是單目SLAM,目前精度均在釐米級、drift 小於1%,且計算功耗很小,比同類產品減小超過至少一半以上的計算量,最低時只是1/4左右。而之所以能實現這些,李昌檀也告訴36氪,遠形時空綜合運用了慣用導航、陀螺儀、加速度計等感測器,能夠實現長距離的定位、追蹤,尤其在VR場景下能夠識別比較快的動作。而基於現有的解決方案現已推出的嵌入式硬體產品,預計在今年年內就會有量產產品首先在VR領域進行落地,在國內外各有一家 VR 廠商已在洽談合作。
從目前市場來看, 通過雷射雷達的實現的SLAM技術方案,產品有單線多線之分,其角解析度及精度也各有千秋,但最主要的問題是在於其成本相對較高,目前典型的企業有SICK、Velodyne、Hokuyo以及國內的北醒、思嵐等。而基於攝像頭模式,主要有單目、雙目、結構光、TOF不同技術實現方案,其中通過雙目攝像頭三角測量或是單目攝像頭添加景深感測器,成本較為低廉,在室內、室外短距離可以廣泛使用;目前典型的比如百度收購的xPerception、 Human+、圖漾、速感等定位和業務範圍與遠形時空都非常類似。李昌檀也表示,遠形時空不僅能夠大幅度降低現有功耗,還能在機器快速旋轉跑動時仍然穩定追蹤,不會出現定位漂移。
文/無知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