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旗袍盤扣 中華傳統文化的結晶

盤扣是用於傳統中國服飾上固定衣襟的紐扣,它在中國服飾的發展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盤扣不僅具有固定衣襟的功能,更是美的展示。小小盤扣蘊藏著質樸、自然的情愫,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託和追求,還具有招福納祥、傳情達意的含義。

我們祖先在進行生存活動時,為了使衣服貼身保暖而不散落,便借助於繩子或帶子,打結或系扣來緊束衣服。而這繩結帶扣就是盤扣的雛形。


圖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窄袖矩領胡服示意圖,短衣長褲,腰間束帶便於活動。圖二:戰國魯國的“鏟形玉帶鉤”,山東曲阜市魯國故城墓出土。圖三:秦漢的繞襟深衣示意圖,衣角處縫一根綢帶系在腰間或臀部。圖四:“雙龍鴨首金帶鉤”用於腰間束帶。陝西鳳翔秦公大墓1號墓出土。

在中華服飾的五千年歷史進程中,無不與繩、結、帶、扣相關。先民是用繩結盤曲成“S”形飾於腰間,周有“綬帶”,南北朝“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盛唐“披帛結綬”,宋“玉環綬”,明清長袍馬褂及旗袍上的“盤扣”。


圖一:魏晉南北朝的大袖衫示意圖,褒衣博帶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服飾風格。

圖二:北齊的“袒胸俑”,袒胸,著裲襠,腰系帶。河北河間邢氏墓出土。

圖三:《韓熙載夜宴圖》第四段“清吹”。圖中女子以窄袖短襦及長裙為主,腰間都用絛帶系束。

圖四:穿旗袍的清朝女子,滿族服裝都用盤扣固定衣襟。


盤扣的真正成型與運用,是與滿族旗人的風俗習慣對中原地區的影響,以及“唐裝”和旗袍的流行密不可分。這是中國傳統服飾史上,繼“胡服騎射”、“開放唐裝”之後的第三次突變。盤扣在清朝以前的中華服飾上的運用並不是很普遍,只是有時會在不明顯的位置有少數幾顆。

現在人們衣服上的紐扣,從功能上來說是盤扣的延伸,而盤扣又經歷了中國古代繩、結、帶、扣長期多樣的演變。在這個演變過程中,每個時期都具有鮮明的中國服飾特點,它蘊含著中華民族聰明智慧和創造精神。盤扣的製作工藝考究,造型細膩優美,品種花樣繁多,極富有想像力,作為一種用來美化服裝的手段,是中華傳統民族文化的結晶。

盤扣的製作工具主要有針、線、頂針箍、剪刀、木尺、劃粉、膠水、布料條等。製作盤扣時根據構思效果的要求增添材料,可以在布料中裹襯棉紗線,使之飽滿,也可以裹襯金屬絲,以便定形。盤扣取材廣泛,棉布、絲麻、綢緞、化纖等面料,各種繩帶、毛線均可用來製作盤扣。

一組盤扣由扣結、扣門和扣花三部分組成。扣結、扣門系結在一起使之發揮功能性作用,扣花則起美化裝飾作用。扣結一般都採用傳統模式,在形態上變化很小,扣花的款式則變化多端,花樣百出,並且靈活性隨意性很強,給製作者留下了極大的創作發揮空間,有寫實的,有寫意的,還有形意結合的。

盤扣類型繁多,形似植物的有梅花扣、桃花扣、菊花扣、玫瑰扣、花蕾扣、花藍扣、樹葉扣、樹枝扣;形似動物的有鳳凰扣、孔雀扣、燕子扣、蝴蝶扣、蜻蜒扣、蜜蜂扣、青蛙扣、蝸牛扣、烏龜扣;以中國結為造型的有吉祥結扣、如意結扣、攀緣結扣、同心結扣、十全結扣、團錦結扣、三環結扣、草花結扣、雙線結扣、盤長結扣;以漢字為造型的有一字扣、萬字扣、吉字扣、喜字扣、壽字扣等,不勝枚舉。


小巧玲瓏、精緻美觀的盤扣,氤氳著含蓄和典雅,洋溢著浪漫和嬌俏,於端麗之中見美感,于古雅之中見清純。盤扣有著濃郁的民俗氣息,是中國服飾演變的縮影和中國服飾藝術的展現,也是中華民族經過長期的勞動實踐與生活積累所形成的傳統民間手工藝,更是機器永遠無法替代的人工之巧。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