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患有腎病的人移植器官要等待三至五年,在有的國家甚至要更久。等待移植胰腺的病人要排兩年的隊。心臟移植要等幾個月。在不久的將來,有了3D列印技術,以含有人體細胞的一種特殊凝膠為材料,幾個禮拜就可以把器官列印出來。
列印精度高,植入後無排斥反應
“在這個世界上,每30秒就有病人因得不到組織移植而死亡。”威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Wake Forest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主任Anthony Atala表示,“捐獻者提供的組織和器官一直供不應求。如今,有了可再生醫學,人們有望在實驗室製造用於移植的器官,解決器官短缺的問題。這種器官是用病人自己的細胞製造的,裡面的組織也來自病人本身,因此不會出現組織排斥反應。”
研究員用的設備和其他3D列印技術一樣,列印精度很高。不過,3D器官列印技術用的材料不是塑膠和金屬,而是一種特殊的凝膠。這種凝膠含有人體細胞以及一種可生物降解、類似塑膠的材質,這種材質能夠讓組織保持在某種特定形狀。3D器官列印技術製造的活體組織之所以能夠存活,靠的是組織結構內部密密麻麻、像毛細血管般的通道,這種通道可以在移植組織的時候為其輸送營養物和氧氣。
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員借助核磁共振製作圖像模型,成功利用生物列印技術研製出冠狀動脈
植入人體後能繼續生長
2016年,研究員宣佈成功用3D列印技術研製出一隻嬰兒大小的人耳、一隻下顎骨以及肌肉組織。把這些器官植入到實驗動物以後,這些器官都成功地存活,並且還能夠生長。在此之前,研究員經過多次嘗試,也沒能使這些器官活下來。一個月以後,那只耳朵內的血管開始了生長。
我們已經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用在人身上的生理構造,它們植入實驗體內以後,神經系統和血管都開始了生長並且可以正常運作。這項研究表明,我們的3D器官列印技術的成果在尺寸、強度和功能方面能夠適用於人體。
——Anthony Atala, Wake Forest Institute for Regenerative Medicine
在此之前,研究員也研製出用於移植的組織和器官,不過是用手工製作的。如今有了3D器官列印技術,更多人能夠因此受惠。
力求規模化生產,造福更多人
一開始的時候,這些技術最大的挑戰在於必須要在實驗室製造出可植入人體的器官。研究員表示:“我們如今已經用工程學的專業技術成功移植了皮膚、尿道、軟管、膀胱、肌肉和陰☆禁☆道組織等幾個器官和組織。這些器官都是手工製作的。我們的目標就是用生物列印技術製作出同樣的器官。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就能夠實現自動化、規模化生產,造福更多病人。”
威克森林再生醫學研究所正在與美國陸軍醫學研究與裝備司令部(the 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and Materiel Command )和醫藥科技企業聯盟(the Medical Technology Enterprise Consortium)展開合作,新投入2 000萬美元,生產標準的“生物墨水”和標準化液體,從而改進列印工序,真正實現廣泛應用。同時,該團隊也在準備臨床試驗。
本文來自翻譯:www.fastcompany.com
編輯: Eddie
(發佈/韋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