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小鮮肉”?聽藍天野老先生怎麼說

從25歲到北京人藝,藍天野先生今年已經90歲高齡,可是老人家的狀態卻似“重返20歲”,演戲、導戲繁忙切換,和李立群合作的《冬之旅》演了兩年多叫好叫座,和青年導演韓清聯合執導的《大訟師》是今年北京人藝首部大劇場原創劇碼。老先生說自己的工作今年早已排滿,就連最愛的繪畫書法,現在也無暇顧及。

對於演戲,藍老師認為演員的天職就是要塑造人物,怎麼演人物?首先演員就得熟悉各式各樣的人物,熟悉社會生活,熟悉各朝各代各個方面的社會生活。比如說北京人藝的一個代表性劇碼《茶館》,老舍先生1956年12月底給演員們讀《茶館》的劇本,後來老舍先生說了這樣一句話,“《茶館》裡面的所有人物我都是給他們看過相,批過八字。”意思就是他對筆下的所有人物都特別熟悉,確實是這樣。不管是戲裡面非常重要的人物,還是戲非常少的,甚至於只有一句話、兩句話的,都特別熟悉,寫得特別生動。演老舍先生的戲,要熟悉生活,熟悉人物,一般的熟悉還不行,需要特別熟悉。

藍老師在北京人藝給年輕演員講,曾經提過一個主張,就是:“作為一個演員,你演一個人物,從什麼時候開始?不是你接到這個劇本、這個角色才開始做準備,而是從你下定決心要做演員的那天開始,就要開始醞釀你的人物創作。”有的是還沒有這樣一個劇本,還沒有劇本裡這樣一個人物,做一個演員,心裡面要醞釀很多塑造人物、創作的欲望。

藍老師說演員這個行業跟其他的藝術門類不一樣,畫家是用他的紙筆、顏料來呈現出作品,音樂家、作家也是這樣。但是演員不一樣,演員自身是創造者,以自身為創作材料,最後以自身來呈現出創造成品。一個是熟悉,一個是各方面的積累,比起表演方法,更重要的是文化素養的積累和生活的積累。

藍老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你好,觀眾》。有很多習慣的比喻說“觀眾就是上帝”,第一他不信上帝,第二他覺得觀眾不是上帝,因為觀眾距離演員不那麼遙遠,觀眾就是觀眾,最好的稱呼就是觀眾。這些年流行一些對演員的稱呼,比如說“小鮮肉”,藍老師說他不知道這個名詞開始出現在什麼地方,他無權干涉,也不違法,但是他感覺這個稱呼是帶有侮辱性的,他建議以後媒體少用這樣的詞。因為演員幹的是一種精神層面、文化層面的事,說白了,演員不是賣肉的。

藍老師有一次去拍一個戲,請了一位演員,那時候沒有“小鮮肉”這詞,頂多叫“奶油小生”。化妝師說給您化妝,他說不畫。他演的是趙公明,趙公元帥,黑臉龐,鬍子是紮紮的,不化妝怎麼行?當時就僵在那裡了,只能等導演。這就是兩種理念,真正的演員是要用我自身去呈現不是我自己的另外一個人物形象,而另一種演員的目的就是讓觀眾看他自己這張臉,所以這個從專業上來說就不叫演員,只能說叫藝人吧。

對於現在北京人藝的年輕演員,藍老師說他們經驗還不足,有點像他25歲人藝剛建院的狀況。但是他們那個時候都在不停地探索,也會有很多彎路,甚至於越演越差。現在的年輕演員在於他自身是不是在探索,更在於怎麼引導。

藍老師用三句話勉勵大家,曹禺先生說過一句話:“我喜歡寫人,我愛人,我也恨人,但是我敢說沒有一位作家敢說我把人瞭解清楚了”;焦菊隱先生說過:“寧可在探索中失敗,也不能失敗在平庸上”,永遠追求一種新的境界;藍天野說過:“如果藝術創作你能做得更好一些,為什麼不去做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