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女生欺淩事件不斷發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對受害者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創傷,人們不禁要問,是哪些因素讓一個個“小公主”的她們,變身為“大惡魔”,又是什麼讓一個個正值花季的少女,變得如此殘暴和兇狠,對同學淩辱和施暴呢?
一、家庭因素
1、父母溺愛,孩子驕縱
在這些欺淩他人的女生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的性格特徵:以自我為中心,與人交往溝通協商的能力較差。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也是孩子成長的第一任老師。
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態度可以看出一斑。她們的父母往往秉承著這樣的理念: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的原則。把女兒當公主般呵護,物質上的要求一一滿足,對孩子任何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照單全收,時間一長,孩子就容易養成以自我為中心來思考問題,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應該圍著她轉。
然而走進校園,走進課堂,“公主”們發現世界的運行規則不再是以她為中心,離開了父母的庇護,她就是一個普通的學生而已。
在這些女生在學習上,或是同伴交往當中,遭遇到任何不順心的事情,往往很容易產生抗拒心理,怒氣在心中淤積,想法設法要進行發洩。
同時,這些女生也往往缺乏與人正確交流溝通的能力,很少會去尋求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法,簡單粗暴的方法在她們眼裡直接而有效,是她們消除反對聲音的利器,是她們發洩心中鬱悶的良藥。
還有個別家長,認為女生言談舉止不拘小節,是大氣的表現,將來不會吃虧,對於女生出現的傾向不加控制和引導,從而讓孩子在“大姐大”的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2、缺乏引導,管理失控
不少家庭在遇到問題和矛盾時的處理方式,也沒有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有些父母在遇到利益或者是情感糾紛時,往往也會採取暴力的手段,諸如辱駡打架、冷戰對立等方式,這些方式方法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還有的部分家長為了生計早出晚歸,和孩子之間缺乏良好的情緒溝通和互動,不能及時發現孩子面臨的困難,心中的鬱結,從而失去了第一時間對孩子進行排解的最好時間。
長時間的情感缺失會讓她們缺乏有效的行為指導和監督,導致心理閉塞和行為偏差。
二、學校因素
1、監管相對滯後
中學生面臨的首要任務就是分數和升學,在校園裡,一切都圍繞這兩點進行。雖然說學校相應的開設了一定的德育課程,但是從執教老師到學生,都沒有認真重視起來。有些學校甚至長期霸佔課時,用來上文化課。
同時課程不夠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孩子認為即使上了這門課,也不能解決什麼問題。
對於很多老師而言,關注的是課堂的四十五分鐘,課間或者是放學後的一段時間就成了學生發動欺淩行為的“真空”時間段,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自行相處,就有了更多的機會來對他人實施欺淩。
生間的欺淩就更為隱蔽和不容易發現。她們往往採用非語言和非暴力的方式,抱團對同學進行欺淩,或是孤立為難受害者,或是譏諷誹謗,煽動輿論對受害者施加強大的心理壓力。
而由於這種欺淩比較隱蔽,不容易發現,受害者往往迫于壓力不敢告知老師,長此以往不但從某種程度上助長了欺淩者的囂張氣焰,也對學校治理欺淩亂象,淨化學校環境造成了不少阻礙。
2、德行頑疾積重難返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演變,從小學零星的小打小鬧,到了中學漸漸成為燎原之勢。
孩子也從小學教師斥責,還能聽進去,到了初中,根本沒有老師在她的眼裡。甚至有的孩子家長都已經管不住,完全放棄。
中學的德育工作面臨的是比小學更加嚴峻的現實局面。對於學校來說,一旦出事,也就只能做到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很難做到標本兼治。
三、社會影響
每個人在社會中,不免收到社會風氣的影響,社會上出現的一些不良或者是暴力事件,也無一不在影響著學生。隨著學生與社會的聯繫日益緊密,成人世界中的群毆、江湖習氣等都不可避免的污染到原本純淨的校園,使得校園欺淩事件頻頻發生。
除此之外,各種動漫和影視劇也對欺淩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古惑仔、大姐大之類的影視劇形象被錯誤解讀,會讓缺乏辨別力的學生在潛意識裡增加對欺淩行為的認同和模仿,無形中強化了欺淩意識。有些披著想像科幻外衣的動漫畫卻充斥著各種暴力黃色等不健康場面,沉溺其中的學生就會深受其害,使自己的行為偏離正常生活。
大家可以看到,女生欺淩不但給受害學生帶來了身體上的傷痛,更為嚴重的是產生逃避厭學、交往退縮甚至仇恨報復等心理負面影響,有些痛苦的經歷可能會伴隨受害者一生。
本人經“ 羅宋唐 ”授權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