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古遺風 | 一俟秋闈經試罷,觀燈沽酒度韶華

曩者經籍文章,飽含著的是知識份子實現人生理想的劬辛悃愊。

朝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

人生況景於朝夕之間,天翻地覆。

一朝得中,誠然鯉躍龍門。

孫山名落,遂自杜門懸樑。

多的是皓首窮經者,于黃卷芸編中婆娑蹉跎。

對於從前的知識份子而言,一腹學笥,尤疑腐蠹滿懷。

懷珠握玉,且尚文質彬彬。

道德文章,錦繡筆墨,端的是寒窗十載,方換得金闕登朝。

在精英敘事和知識份子的生命書寫中,人生總是頗多感慨的。

徹骨的悲痛與多舛的人生體驗往往化作筆墨的軸輪,承載著千鈞情思的馬車肆意馳騁。

遍插茱萸少一人,落筆寫下了王維倆字,以及十七歲的憂傷。

一張《千里江山圖》,王希孟把自己的人生輝煌鐫刻在十八歲的年景。

聶耳在在日本的海水裡結束了自己23年的人生旅途,留下的作品並他自身寫進了中國音樂史。

唐伯虎24歲之際,痛失岵屺,全家罹難,落得個孤家寡人。所謂文章憎命達,良有以也。

歲月的洗禮平添出臉上縱橫交錯的紋路,使得直流的眼淚也縱橫。

也許你不喜歡文縐縐的畫風,可是為人在世,自當是知史懂史。

哪怕是這輩子都不會與文墨有牽扯,也應當在千年以前的舊月光和人間事裡,體會那些對飲成三人的孤獨淒清。即使不瞭解,也可以看清,那千年青燈流年裡的殘影。

中學的課本上選了許多有代表性的“消極”色彩的文章。

老師說:讀《出師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當時我們在上學,十幾歲的生命,如何能夠從這文章中讀出忠孝呢?

不經歷人生的困厄,如何讀得出人世的艱辛與困惑呢?

或許現在再讀三國,會有不一樣的體會。

千年已故,千秋萬代的榮耀頹靡已然難尋。

字裡行間,卻依舊可見,蜀道擦肩,銀河爭渡,舊時慷慨,古人風流。

大凡感人肺腑的鴻文巨作,往往攝人心魄。

這人必是南人做北人、北人做南人,飽經離亂之苦。

北人去南,才能讀到“每依北斗望京華”的淒慘人寰。

南人客北,才能讀到“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人世悲涼。

讀資治通鑒,更能體會這些攝人心魂的悲切與哀慟。

古人留給後世的奇思妙想,瑰麗壯闊。

生年不過百,常懷千歲憂。

花凝曉露,草落秋霜。

人壽有年,曾不以一瞬。

生命總會有盡頭。可這盡頭的身後,也會有無盡的財產遺存。

隨著年歲增長,越來越感慨人寰無限。

總有那麼多的人不斷老去,不斷地帶走一個時代。

千年文化的脈絡,尋根而去,也是由無數的人,不斷帶走時代、創造時代而留下的古跡。

此生無悔入華夏。或許正是這千年沉澱下來的傲骨與浩氣,讓人難以割捨。

“讀史已鏡我淺薄之心”。

正是一顆顆有著深刻憂患之思的頭腦,使得空洞的歷史免於無限的重複與輪回,仿佛若有光。

這深刻的憂思常常昇華為家國情懷,對人世人情的悲憫關懷,對人性人生的重複審視。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