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多變的欲望 不變的渴望/有料

文/團團花哚 未讀君整理

最初看見這本書的簡介,哲學、思考,39個哲學金句,並沒有引起太大興趣。直到一句話讓眼前一亮:.“莫因渴望你沒有的,而錯過你已擁有的;要知道,你現在擁有的,也曾是你渴望的。”(伊壁鳩魯)。可能是因為最近被辦公室的矮胖旗袍女整的人生低沉灰暗,這句話就一道披著金色的陽光,瞬間照進我心靈的窗,陽光暖了整個心房,光線裡飛舞的塵也變得生動起來。

多年前,還是學生的我,對未來的憧憬不過是有份穩定的收入、有個有愛的家、有充實的生活。時光兜轉,多年前的渴望現已實現,卻又新添許多欲望。朱光潛先生寫到:慢慢走,欣賞啊。這樣的話,在千年以前,也曾被伊壁鳩魯說過。

伊壁鳩魯是一位謹慎的享樂主義者,他的這句話含有兩個顯著觀點:一是目光放在別處太多,就會忽略已擁有的;二是追逐渴望的目標之後,必然會開始下一段渴望,從而進入無休止的渴望——追逐——實現——渴望的迴圈。是不是很容易讓人想起轉籠裡的天竺鼠?每一天、或者說這一生的主要任務,就是不停的追逐,甚至可能在追逐的漫長歲月中,忘記是為了什麼而追逐。伊壁鳩魯認為的快樂是無憂無慮、知曉感恩的,只有我們擯棄人類的惡習--欲壑難填,不停的阻擋心中的欲望,才可以追尋生活的樂趣,享受當下,莫待來日。

另一個享樂主義者亞裡斯提蔔,比起伊壁鳩魯的小心翼翼,顯然更像我們所理解的享樂主義者,他崇尚極致的享樂,只要是讓自己感覺到快樂的,就去追求,以這種原始的、動物般的方式去追尋。“生活的藝術在於及時行樂,而最強烈的快樂不是智識上的,也並不總是道德的。”亞裡斯提卜和伊壁鳩魯讓我們瞭解到哲學領域,縱使是同一學派,在繼承和流傳中,也都充斥著許多不同的聲調。哲學就是這樣在不斷的辯和證中,啟發人類的智慧。

早年間的享樂主義者們在為快樂的真諦爭論不休,後世的哲學家們提出靠科技來終結人類的痛苦感知。人的肉體接上各類電極,思維卻在虛擬世界裡恣意生活,這不是科幻電影,我們聰明勤思的哲學家們早就爭論過這些問題,然而這種人為的阻撓人身感知的事件真的有其進步意義嗎?這事兒至今仍爭論不休,也許等到真的誕生了這種科技,才有強而有力的論據吧。

享樂主義者們忙著在生命中體驗快樂,悲觀主義者們卻訴說著痛苦與絕望,“大自然以其慣常的善意,註定了人直到完全失去了活著的理由之時,才懂得該如何生活;直到無力再享受鮮活的快樂之時,才找到生活的樂趣所在。”(賈科莫·萊奧帕爾迪)在我看來,這句話與享樂主義者們的金句都揭示了人類一個不可忽視的共性:不斷對未曾擁有的東西產生渴望。如同這本書的名字: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

人類,可不就是這麼矛盾?即便再珍惜已擁有的,仍難免渴望未得到的。有的渴望毀滅了一個王朝,比如埃及豔後克裡奧佩特拉;有的渴望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比如第一盞燈的發明者韓弗理·大衛。

科學家渴望征服世界,哲學家渴望詮釋人生。哲,義哲,知也,中國人用來形容善於思辨,學問精深。與希臘語philosophia(熱愛智慧、追求真理)語義一致。哲學是燒腦的學科,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披荊斬棘,哲學史上的哲學大家們,則是聰明又可愛的人。丹尼爾(本書作者)把伊壁鳩魯稱為“稀有哲學家”,評論亞裡斯提卜背棄導師蘇格拉底的行為,需要極大的勇氣,這種生活化的評論鮮活了紙頁上的名字,立體了站在智慧金句後面的人。

丹尼爾和我們分享了他整理的三十九則哲學金句,用辯證的順序(作者本人則稱之為隨意)來排列這些句子,讓整本書的結構如行雲流水,章節之間不會有強硬銜接的違和感。作者用口語化的解讀和許多富有哲理的趣事讓我們瞭解到:哲學雖然燒腦,但一點也不無趣,天馬行空是激勵人去思索求證的重要動力之一。這本書的譯者李鵬程也將內容翻譯的十分順口,還經常蹦出“人艱不拆”、“顫抖吧”、“金句小王子”之類詼諧的詞語,讀者在樂呵的同時更容易理解。這本充滿哲學辯思的書不能幫你成為一個哲學家,但是卻可以助你思考人生,弄懂那些不停更迭的欲望和持續的渴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