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聽一堂今日頭條的關於幫助孩子走出負責情緒的課,感觸頗多,很多問題都暴露了出來,有些錯誤的行為就發生在自己身上,心裡頓生愧疚之意。孩子高興、快樂就是好的,孩子發脾氣,生氣就是不好的,這樣的判斷,讓我在孩子生氣、發脾氣的時候沒有更多的共情,只是簡單的安慰,或者不切實際的讓孩子去改正。開始反思自己。
誰都會有情緒,情緒是從我們出生開始便跟隨我們一生的東西。我們高興、開心、生氣、難過、傷心都是情緒。而生氣,難過,傷心,失望都是負面情緒。大人有了負面情緒,也會發脾氣,也能開解,能釋懷。而孩子也有負面情緒,孩子難過、傷心、失望的時候會哭鬧、會發脾氣。而孩子生氣、哭鬧的時候,大人常責備孩子不該哭鬧,不該亂發脾氣,而沒有正確的幫助孩子開解,幫助孩子走出負面情緒。
作為成人會經常給孩子的負面情緒貼上標籤:負責情緒是不好的,不對了,不應該的。發脾氣是不好的,哭是不對的。老師講了五個讓孩子走出負面情緒的方法,我也分享給大家。
1、 認同,接納—讓孩子感受到安全
每個人都是個獨立的個體,每個人對事物的感受都不同,家長不能站在自己的高度去看待孩子的行為。
當孩子難過,傷心的時候,正是最需要家長支援、陪伴的時候。有多少父母在這個時候,能蹲下來,安慰孩子,抱抱孩子,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出來呢。
帶孩子去廣場玩,有個早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派送氣球。和和也想要氣球,爸爸鼓勵和和讓他獨自去拿,但和和有些膽怯,一直拉著我的手讓我跟他一起去。和和爸繼續鼓勵:你是個男子漢呀,一個人去也能拿到氣球的,去吧,加油!和和依舊抵觸一個人去,開始焦慮,有些不高興。並怯怯的說:我想讓媽媽陪我一起去。最後我陪著他去拿到一隻他喜歡的橙色的氣球,拿到氣球的小朋友,開心的笑了。
2、 共情—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站在大人的角度,一個人去拿個氣球沒什麼大不了,但孩子會膽怯,會害羞,希望能有人陪伴他去完成這件事。當孩子害怕、希望我們陪伴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他,幫助他。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對孩子說:你都長大了,這麼點兒事兒你都不敢做,你還是不是個男子漢,。肯定會讓孩子心裡有這樣的想法:我長大了,還不敢單獨去要氣球很不好。也許最終的結果是:沒有拿到氣球孩子很生氣,被爸爸媽媽說成不是男子漢而難過。
你心裡所謂的小事兒,多大點事兒呀,在孩子看來是需要很大有勇氣的。要給孩子一個正向體驗,幫助孩子在未來遇到這樣的問題時,能更好的處理。也許下一次,他便不需要你陪伴,就能一個人去領氣球了。
3、 分享—讓孩子感受到被傾聽
孩子不高興的時候,可以蹲下來,或者抱著孩子一起聊聊為什麼不高興,發生了什麼讓孩子不高興,讓孩子知道他現在這個不高興的情緒是怎麼發生的。跟孩子分享情緒的話題,讓孩子說一說自己為什麼生氣,為什麼難過。傾聽孩子,也是一種讓他釋懷的方式。
也可以跟孩子談一些你自己的情緒,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也有情緒不好的時候。
4、 設立界限—幫助孩子清晰
當孩子因為一件事情發脾氣的時候,我們不能為了讓孩子不哭不鬧,而無邊界的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一來,孩子會把哭鬧當成要脅家長的手段,覺得只要哭鬧就能得到想要的東西。
當孩子要吃雪糕而發脾氣時,我們可以抱抱他,或者乾脆讓孩子哭一會,吃不到雪糕心裡難過,哭是可以的,鬧是孩子情緒發洩的方式,但雪糕不能吃。
5、 合理化建議—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幫助
當孩子不高興的時候,爸爸媽媽可以給予孩子一些建議,這個建議一定要是第一人稱的,比如說:如果是媽媽,媽媽會怎麼怎麼做。而不是命令孩子:你不能這樣,你應該那樣。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家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讓孩子知道在家裡表達情緒是被允許的,是安全的。家長要站在孩子的高度,耐心地去幫助孩子梳理情緒,瞭解情緒,走出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