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槐蔭消夏圖》即是描寫了夏日的午後,在槐蔭之下,焚上一爐香,躺在手工編制的竹榻上,來一趟莊周的逍遙遊,午睡養生兩不誤。
《本草備要》中記載:沉香性溫,諸木皆浮,而沉香獨沉,故能下氣而墮痰涎,能降亦能升。怒則氣上,能平則下氣。香入脾,故能理諸氣而調中。(東垣曰:上至天,下至迫,用為使最相宜。)其色黑,體陽,故入右腎命門,暖精助陽。行氣不傷氣,溫中不助火。充分闡釋了沉香在調節人體陰陽平衡上的獨特作用。
清代葉天士的《本草再新》中也有沉香“消濕利水開竅”的說法,說明沉香在夏季的清熱解毒中能起較好作用。
沉香在香道中價值極高,香道之中的香,主要有四種:沉香、檀香、龍涎香和麝香。古人常說“沉檀龍麝” ,四香之中以沉香為首。沉香燃燒時發出的香味是一種沉靜而高雅的清香,很容易使人心平氣和,進入安詳的狀態。香爐、手爐、香鬥、香筒、臥爐、熏球、香盤、香盒、香夾、香箸、香鏟、香匙、香囊等,造型豐富的香具,成為香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