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種事物都有歷史,歷史能夠記載他發生發展的過程,也記載成長的故事,也會帶給人們經驗和教訓。襪子這個存在了幾千年的事物當然也有自己的歷史。
襪子溯源
襪子和衣服,均為國內外服飾文明的組成部分。所以襪子也叫“足衣”、“足袋”。這從“襪”這個字的結構可以看出:襪,左右結構,左“衣”右“末”,會意字,說明襪子是服飾的部分,即腳底的服飾。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襪]襪子:襪底兒,襪筒。襪船:<方>沒有筒兒的布襪,形狀象便鞋。襪套:(襪兒)短筒的或者沒有筒的襪子,可以套在襪子外面,也可以單獨穿。襪筒:(襪兒)襪子穿在腳腕以上的部分。襪子:一種穿在腳上的東西,用棉、毛、絲、化學纖維等織成或用布縫成。”
《辭海》(1999年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關於“襪”的解釋是:襪㈠[襪、韈、韤]wa襪子。曹植《活神賦》:“陵波微塵,羅襪生塵。”㈡(mo)襪肚,即抹肚,兜肚的古稱,隋煬帝《喜春遊歌》:“錦袖淮南舞,寶襪楚宮腰。”除上述三個字的寫法外,另有一個寫法是“靺”。
襪子一詞,早見於《中華古今注》:“三代及周著角韈。”“三代”是我國早有記載的夏、商、周,距今已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角韈”是用獸皮製作的原始襪子,所以寫作韈。後來,由獸皮發展到用布、麻、絲綢製作,“韈”才改為“襪”,步步簡化成為“靺”、“襪”。透過一個文字的嬗變,可以發掘和捕捉到小小襪子所蘊含的歷史與文化的博大精深。
襪子發展史
我國在夏朝(西元前21世紀—前17世紀)就出現了原始的襪子,被人們稱為“足衣”或“足袋”。我國縫製襪子的工藝至少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所以中國是當之無愧的襪子的鼻祖。據《韓非子》中記述有周文王征討崇國,在鳳凰墟自己手紮襪帶的情節。“文王伐崇,至鳳黃(凰)墟,手解,因自潔”,可見在這個時期襪子已經在我國上層人士中出現,成了代表身份的象徵。據唐馮贄《記事珠》:“楊貴妃死之日,馮嵬媼得錦一隻。”
襪子原料的演變:據史載,初的襪子,多以皮革製作,穿著皮革之襪,可直接踐地,無需著履。大約到秦漢時期,襪子的質料多由布帛代替,一九七二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女襪是用素絹做成,制為兩層,襪面用絹較細,襪裡用絹較粗。一九七五年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一雙女襪,則以麻衣製成,高,素而無繡,底長約22釐米,見於史載的還有錦襪、綾襪、襪、絨襪、氈襪等名目。
古代羅馬城的婦女在腳上和腿纏著細帶子。這種綁腿便是現在原始的襪子。直至中世紀中葉,在歐洲也開始流行這種“襪子”。不過是用布片子代替了細帶子。16世紀時,西班牙人開始把連褲長襪與襪子分開,並開始採用編織的方法來編織襪子。
英國人李·W(WillianLee),他的妻子從事手工編織從而引起他對針織機械的研究,于1589年發明了國內外上臺手工針織機,用於織制毛褲。1589年又改制成可以生產較為精細絲襪的針織機。不久,法國人富尼埃(Fournier)在里昂開始生產絲襪。直至17世紀中葉才開始生產棉襪。
1933年,杜邦公司的一位元化學師偶然發現煤焦油,空氣和水的混合物在高溫下熔化後能拉出一種堅硬、耐磨、纖細並靈活的細絲——尼龍纖維,它的出現無疑是襪子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1938年批尼龍襪投放美國市場,受到人們的青睞,風靡一時。歐洲流行較晚,直至1945年批尼龍襪才正式上市。從此襪子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所以,從當初的手搖襪機,到當今現代化特徵的電腦襪機;從麻布、葛布、素絹到現在的“針紡纖維”,“杜邦絲”。襪子的演變經歷了2000多年的漫長歷程,無論從原料,設備到織造工藝都滲透了人類的辛勤汗水和智慧……
襪子不管是樣式還是材料的選用,或者是做工作法,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都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現在襪子的工藝足以滿足人們對舒適感的要求,此外還衍生出許多為了美觀的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