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警惕這7種情況,89%的運動傷病可以避免 !

跑步以後,你的腳板有沒有過不適?小腿和大腿的肌肉有沒有過酸痛?還有最令人擔心的膝蓋,有沒有過異樣感?

跑步千般好,唯獨怕傷病。許多傷病源自下面7種情況,只要小心表面,你就能遠離89%的傷病。

1、短期內增加太多訓練量

通常對於跑量的增加,小編的建議都是“10%法則”,比如前一周跑量是30km,那隔周就可以嘗試跑33km。如果盲目增加跑量,就像打遊戲時,越級挑戰BOSS,很容易就鎩羽而歸。

2、連續多日高強度或長時間訓練

如果連續三天以比賽強度甚至更高的強度訓練一小時以上,那你很可能就是運動過量,得要小心傷病了。有跑友問:“我每天都努力跑步一小時以上,距離大概10km+,能減肥麼?”看到這樣的留言,還是很心疼的。小編理解大家迫切想要好身材的願望,但人不是一口吃成胖子的,自然也不可能跑一次就能瘦成瘦子。

3、密集比賽

無論你是以刷新PB的心情來參加比賽,或是帶著結交朋友來玩賽,過於密集的參賽,對身心都會產生疲乏感。畢竟參加一場比賽,從賽前報到、參賽當日早起、等候、比賽、賽後等待、還有交通時間等等,即使不論比賽當下的時間與強度,這前後的疲勞度絕對就比平時訓練來得高了。

4、缺乏足夠休息時間

常聽許多跑友在比較誰跑得多,卻很少有人關心休息得是否足夠。最怕的是為了追逐帳面上的“訓練量”或“訓練時間”,不顧身體負荷,形成了把時間拖完的狀態,這樣的訓練效益就不會太高,還增加了傷病的風險。最好的休息就是睡覺。這在許多精英選手身上都能看到。拿過三次紐約馬拉松女子冠軍,同時也是女子馬拉松世界記錄(2時15分25秒)保持人的英國選手Paula Radcliffe而言,她每晚需要9小時的睡眠,同時再加上2小時的午覺。

5、缺乏足夠營養

為了加速身體的恢復,每次的跑後補給工作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國外有一種“1/4蛋白質:1碳水化合物”的補給原則。例如70公斤成年人,則需要17.5克蛋白質與70克的碳水化合物為補給目標,同時持續補充身體所流失的水份。

6、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

跑步的時候,對腿部肌肉的要求特別高。在每一次的訓練結束後,肌肉組織可能會因強度刺激而產生肌肉緊繃、失去彈性、甚至發炎或腫脹反應。運動後的伸展與按摩,不管是運用工具(如泡沫軸)或靠雙手的按摩、推壓、推拿等手法,就可以幫助舒緩肌肉緊張,提高代謝速度。若缺乏適度的放鬆保養,持續以緊繃的肌肉進行訓練,長期下來,肌肉也會吃不消的,會喪失保護關節骨骼的作用。

7、A型人格

這裡所指的A型人格並非是身理學上的血型,而是心理學上的A型人格,指的是個性上較急躁、好勝心強、喜好競爭、缺乏耐性、追求完美等特質的人格型態。研究發現上來看,愈偏向A型人格的選手,更容易產生過度訓練症狀。表現在訓練上,這類的人對訓練執著,短期可能會快速獲得成效,但在缺乏適度放鬆下,也很快就進入過度訓練而未覺察。

所以,不妨想想自己對跑步的態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