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熊孩子被聯名勸退,父親與43名家長的艱難博弈

來自團長的同事採訪的一位患有多動症男孩在普通學校讀書的故事,在他的父親和其它家長的角力下,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成都家長們有關育兒的理念和爭執。我們該給孩子怎樣的成長環境?完美的成長環境是否是最佳的成長環境?這是我們這篇推薦希望給到家長們的思考 。

【一個“熊孩子”爸爸的堅持】

看完校長轉交的信,吳堅緊抿著嘴,一言不發,臉憋得通紅,像一隻煮熟的蝦。

3月28日,成都市百草園小學門前,5年級2班的43名家長將一封簽名按著紅手印的封聯名信,遞交給了校長滿澤洪。吳堅看到,信的最後一句清楚地表達了訴求:“建議勸退該名學生”。

“該名學生”是吳堅的孩子,強強。

◆“我的底線是不退學,不休學。

”在其他學生家長看來,強強就是那種典型的“熊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欺負別的同學。因為這個,5年來,吳堅沒少被被請家長,也沒少遭其他家長的數落。

一年級時,強強把一個小男孩推倒在地上,頭受了傷,吳堅付了3000餘元的醫藥費,小男孩出院後就轉學了; 強強還曾把一個同學的手臂抓出了幾道紅印,第二天,吳堅趕到學校向被抓傷的同學道歉……

某段時間,吳堅一聽到電話響,頭皮就發麻——可能又是其他家長找上門來了。

吳堅就像一個修補匠,往返學校,縫縫補補強強闖出的漏洞。

五年級前,家長們頂多是電話責備,五年級上學期,隨著身體的發育,強強會主動親一些女生,這成為家長們寫聯名信的導火索。

3月28日,面對眾人的議論,面對這場專門針對他和強強的聲討,“我的底線就是我的孩子不休學,不退學”。吳堅從嘴裡擠出這幾個字後就閉口不言。

◆除了道歉,“我能說什麼呢?

”2012年,強強在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兒童保健科被診斷為輕度智力障礙和混合型多動症。

“我能說什麼呢?我孩子確實打了別人的孩子,小孩子打鬧很正常,但我的孩子在控制自己這方面,不如別的孩子,”吳堅說,“他不知道,伸出手去打別人,會造成什麼後果”。

聞訊趕來的校長滿澤洪為吳堅解了圍,滿澤洪承諾,三天后,給家長們一個答覆。

隨後,十余名家長代表和吳堅在滿澤洪的辦公室,達成了協定:沒有吳堅的陪讀,強強不能到學校上課。

就在家長們討論的同時,一年級的班主任老師牽著一位抽泣的小女孩來敲門,小女孩捂著胸口,說強強打了她。

坐在沙發上的吳堅張大嘴巴,眼睛瞪得很大,攥緊拳頭,立馬躥起來要去找強強,幾位女性家長也來不及顧及之前的埋怨,立馬將他抱住,滿澤洪從辦公桌邊跳出,擋在門口,而目睹這一幕的強強被嚇得不停發抖,一言不發。

事後,滿澤洪問吳堅,如果不攔住你,你會打強強嗎?吳堅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答,“可能會哦”。實際上,從知道強強患病,吳堅就沒再對強強動過手,而是在保證安全和合理的範圍內,遂強強的心意,“他開心就好了”。

“他是個很偉大的父親,”滿澤洪說,“我們常常私下交流,他的心理壓力很大,也需要疏導,好在強強有一個完整的家庭,爸爸媽媽都很愛他,但吳堅不能垮了,不然強強的康復就很難了”。

◆“半工半讀”的父親

從3月29日起,強強在校的通行證就是他的爸爸。

吳堅開始在學校陪讀,他坐在強強旁邊,任務是管束強強。多名家長反映,這些天強強比較安分,沒有再弄出奇怪的聲音影響學習,也沒有再和同學發生打鬧行為。

家長們覺得,也不是非要讓強強退學,現在這樣大家相安無事,挺好。不過,他們也為強強的爸爸擔心:每天不上班,怎麼養家?這樣總不是個事兒吧!

吳堅在武侯區簇馬路上的一家工廠上班,陪讀以後,他每天6點40分起床,7點半帶強強出門,到距離家兩三公里的工廠打卡,隨後周轉到五公里遠的學校。

老闆對吳堅格外包容,允許他每天早上陪兒子上學,下午1點回到工作崗位,工資不變。

而按照約定,吳堅不在學校,強強也得離開,所以,下午強強都是在爸爸的工廠裡度過。 跟吳堅回到工廠的強強,玩了一會搶紅包,便拿出語文課本,一字不漏地背誦了兩首詩,一首是《題西林壁》,一首是《登飛來峰》,作者的名字和朝代也沒有漏掉。

他開心的時候,把手指豎起來,告訴商報記者,最喜歡的明星是范冰冰,至於原因,“沒有原因。”只有這時,強強的臉上才掛個一個孩子的天真。有時,工友們會讓他幫忙做一些小事兒,強強忙裡忙外,很有成就感,在這裡,他的攻擊行為隱身了。

◆沒有“還債”,是盡一個父親的責任

吳堅說,曾經過有一次,兒子強強在學校“犯事兒”了,他不得不把孩子帶回家,強強大哭大鬧,喊著說“我要讀書,我不回去”。

這一幕深深地刺疼了他。“這不是孩子的錯。作為父親,我不能放棄他。”從那以後,吳堅再沒起過不讓孩子上學的念頭。吳堅認為,孩子的性格不適合打罵,因此他選擇了“春風拂面”的教育方式,盡可能地陪伴和讓他開心。

吳堅不止一次對強強提到過,你知道打人是不對的嗎?強強點頭,但不久後家長的電話就打了過來……滿澤洪認為,家長們這樣的提醒,有可能讓強強沒有自信,覺得自己不優秀,其實強強非常渴望玩伴,只是方式不正確。

滿澤洪曾試圖幫助強強和吳堅建立契約:一天不打人,強強就能獲得5元錢獎勵。但堅持的時間很短,強強就對獎勵失去了興趣,“這樣的孩子你需要不斷地去尋找他的興趣點,給他更多的耐心和愛,急也沒辦法的。”

有人說這樣的陪讀“不是個事兒”,但吳堅認為,“這個年紀,他應該要學習與同齡人相處的方式,他自己在學校不懂怎麼辦,也可以學別的孩子是怎麼處理人際關係的”。

滿校長說,強強很幸運,遇到一個有知識文化、有責任堅守的爸爸,“他是一個偉大的父親,如果沒有他的堅持,強強可能真的就糾正不回來了。”

強強這種情況,很多人都用“孩子是來討債的”來安慰,可吳堅從來沒覺得孩子有什麼“討債和還債”一說,“他是我兒子,我是他爸,那我就有責任做這些事”。

【熊孩子的退學“角力”】

百草園小學的老師們和強強所在班級的其他家長們,正在進行一場持續5年的“戰爭”:

家長們給校方施壓,希望強強這樣的“熊孩子”能夠退學或者休學;老師們希望像強強這樣,雖然心理或生理有一定障礙,但卻可以和普通學生一起活動、相互交往,以幫助他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並且,“不完美環境”教育是孩子成長不應錯過的一環。

◆不完美環境,家長能接受嗎?

一次語文課前,強強把幾個同學的文具藏了起來,同學們只有向語文老師孫思“告狀”,孫思借機在課上發起討論,“強強拿了大家的文具,我們怎麼辦?”,一位同學的回答讓孫思印象深刻,她說:“強強也是希望和我們玩吧,那就當送他好了”。

孫思認為,在恰當的教育契機,老師和家長給予孩子巧妙的引導,可以逐漸避免孩子間的衝突,甚至讓強強感受到被善意包圍,可以幫助強強康復和其他孩子成長。

成都市武侯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武侯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副主任蔡曉莉告訴商報記者,根據醫學的診斷和資源中心的觀察,強強並不適合就讀於特殊學校,應該隨班就讀。

隨班就讀是讓一些有心理或生理障礙的孩子與普通學生一起活動、相互交往,又能讓孩子得到必要的有針對性的特殊教育和服務,使這些孩子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

“家長們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孩子們不可能總是生活在家長們最理想的環境中,也要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話說回來,強強其實是一種教育資源,對於其他家長來說,教育孩子怎樣求同存異,面對一些困擾和不完美的環境也非常重要,”滿澤洪表示。

只是,除了吳堅,沒有別的家長願意接受這種“教育資源”。

◆“時間緊張,經不起耽擱了”

磕磕碰碰堅持了4年。五年級上半期開始,強強喜歡用手摸女同學的頭,甚至親親她們的臉蛋。家長們終於決定要採取一些行動。

去年11月,幾位家長代表就曾找到校長滿澤洪,提出要解決強強的問題:孩子們五年級了,現在的時間非常緊張,經不起耽擱了,他們需要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3月28日,家長們採取了更大的陣勢,43位家長在聯名信上簽名,按手印,希望校方“勸退該名學生”。

“老師上課總要因為他停下來,課都被耽擱了,五年級是一個迫在眉睫的關口,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家長們重複表達了他們的焦慮。

隨著“小升初”的臨近,家長們的焦慮持續升溫,學區房、教育培訓機構、孩子的成績、評獎評優等因素來回彈動著他們敏感的神經。雖然“小升初”是免試就近入學,但家長們仍然高度緊張,特別是像強強這樣一個不穩定因素。

◆和強強和平相處的孩子

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約束強強的攻擊行為,韓科的兒子小威做到了,他是為數不多的能和強強和平相處的孩子。

兩個年齡相仿的小男孩最喜歡一起打乒乓球,開始遊戲前,小威會和強強訂立“協議”:“我跟你一起玩,但你不能打我,不然我也會打你的”。

這個協議似乎“威懾”住了強強,同窗五年,他們沒有發生過一起打鬧,但強強還是會控制不住自己,摔壞了小威的很多支鋼筆。

蔡曉莉分析,強強之所以能和小威和平相處,是因為在交往之初,小威不自覺地強化了“規則意識”,小威把跟同伴玩作為強化物,這是強強最想要的,最不願意捨棄的。相比起5塊錢,遵守小威規則獲得的是朋友,所以對約束更有效。

◆“熊孩子”的緩慢成長

2014年,百草園小學建立資源教室,為隨班就讀的孩子提供特殊輔導,課程包括溝通技巧、情緒管理、生活技巧等多方面。強強是資源教室的第一批學生。

2015年11月,與家長們進行溝通後,百草園小學聯合武侯區特殊資源教育中心、香港教育專家對強強的案例進分析,以期尋求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專家們建議,強強的情況需要進行行為矯正。這往往需要恰當的技巧和恒久的耐心。

每週,強強都有兩次到資源教室上課的機會,這讓他非常期待。儘管條件有限,強強仍然有一些明顯的進步,“能夠安靜地聽別人講故事,不打斷”,“改變蹺二郎腿、抱手的坐姿”等。

3月11日到3月30日間,強強已經從“說話大聲、粗暴”,變成了“說話聲音溫柔”。

強強曾帶過一瓶氣味刺鼻的香水到資源教室,老師和其他同學都提議他把這瓶香水放到教室外,在那天的作業紙上,他寫了一句話:“別人不喜歡我的香水怎麼辦?”負責輔導強強的王老師介紹,強強已經會考慮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的感受。

◆如何教育強強這樣的孩子?

除了帶孩子看病,吳堅也參加過許多心理講座,一專家曾告訴他,孩子症狀會在13歲以後慢慢消失。這成了吳堅的信念之一:“雖然現在他和同學相處有些困難,但我相信他會好,我一直在等他好起來的那一天”。

蔡曉莉認為,“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問題會複雜化”,一些孩子16歲後會出現好轉,但還有一些孩子的多動症症狀會維持到成年,對強強的行為干預應當採取綜合性的治理最好。

“問題行為的產生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除了強強的家庭、老師,他的玩伴甚至玩伴的家長,都應該納入綜合的治理的範圍,從不同的方面尋找原因和對策,要讓家長們意識到,這種參與,不僅僅是幫助了強強,也是幫助他們和孩子一起成長”,蔡曉莉說。

“一個良好行為的形成,至少需要21天,強強的行為不會一夜間發生改變,也許有人覺得這樣的進步很慢,但對於一個特殊的孩子來說,已經很不容易。”蔡曉莉表示。

只是,相對普通孩子,教育強強這樣的孩子,需要花上十倍百倍以上的精力,家長、老師有時尚且不能堅持,更何況其他家長呢!

(文中學生及學生家長均為化名)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