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二寶,相親相愛,羨煞旁人有木有……
可現實真的是這樣嗎?實際畫面卻是:二虎相爭,吵、搶、打,煩吧?!
小編稍稍總結一下,兩個孩子之間發生戰爭的最主要原因無外乎:
1、爭奪、保護想要的物品
2、爭奪空間(座位、活動場所)
3、在遊戲活動中,一方違反紀律和行為規則
4、 無故挑釁,欺負他人
5、 懷恨在心、記恨,伺機報復還擊
吵架≠調皮
TA的真實想法你知道嗎?!
1、 低齡階段(2~5歲)孩子思維正處於自我中心的時期,他們更多考慮的是自身的需求能否得到滿足(不管需求是否合理),也很少能夠換位思考。
2、2歲之後的孩子就已經發展出了物品所有權意識。
3、3~4歲的孩子處於正在建立秩序的敏感期,他們對自己物品的順序、擺放方式、所屬的空間都是有要求的。
吵架也有預防針
專家教你3招
兩個娃僵持在那裡,互不相讓,期望著父母能夠出面主持公道。對父母來說,這種情況下無論怎麼做,常常都無法讓每一個孩子滿意。稍有不妥,就會被孩子記恨在心,認為父母偏心眼。如果乾脆誰都不幫,萬一孩子鬧到拳打腳踢,不小心受傷了也不好辦。腫麼辦 ?
但其實,對於寶寶的吵架問題,也可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預防方法”哦。與其等到兩個孩子鬧得不可開交之後再去出面制止,還不如事先預防,儘量幫助孩子繞開可能引發戰爭的雷區,可以省去不少麻煩呢!
1、 就事論事,不灌輸“大要讓小”
“大要讓小”很容易造成大寶委曲求全,小寶恃寵而驕,加重手足間的矛盾。最好方式就是,不強調誰讓誰,也不去拿兩個孩子相互比較,而是突出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幫助他們相互理解。
比如大寶很愛惜自己的物品,那我們使用的時候也要很愛惜,用完要及時歸還給他;小寶對周圍事物很有好奇心,所以有時候會打擾到其他人,總之大家要相互理解。
2 擴大孩子的詞彙量,幫助他們學會表達感受
有時候,兩個孩子打架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用什麼恰當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於是就只能簡單粗暴地動手解決。如果孩子有更多的詞彙來描述自己的感受,那麼他們就越可能保持冷靜。
所以,父母可以在適當的場景將一些表達感受的詞彙教給孩子。比如幫助大寶表達“我看到你剛才很生氣。因為二寶搶走了你的玩具”,或者告訴二寶“我知道你被哥哥/姐姐打了覺得很委屈”。
父母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大吵大鬧來發洩,其實這也是教會孩子們學會管理情緒的第一步。
3 給每個孩子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來管理私人物品
和成人一樣,孩子也追求一個屬於自己的地盤。父母可以給每個孩子劃分一個活動區域,同時給他們每人一個獨立的抽屜或者收納櫃存放個人的物品,比如自己的玩具和書籍之類的。
父母可以幫助孩子給自己的物品貼上屬於自己的標籤,明確孩子的物品所有權,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為爭奪空間和物品而爭吵。